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问答100条:四、内功要领(上)——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8-09-20 3091 次查看

        四、内功要领。

        51、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要领?
        答:气功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亦然,不过太极拳的“调息”是自然呼吸,练拳时不着急于呼吸,但久练必有调息之妙,太极拳的“调身”正如上述各种身法要领,是在动态中调身,比一般气功要复杂,然而,能调身只可做到“形似”要达到“神似”进入高级境界,必须“调心”,这就是太极拳内功要领。

        太极拳的内功要领,概括地说,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地步,就身而言,则是实现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

        52、什么是太极拳的“意”?
        答:意既意念、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太极拳之意,特别强调心静用意,心与意有何区别?心为意识的全体,意就是由这个全体发出的信息,心要静,即思想集中,排除杂念,用意即以意识指导动作,意动行随。

        那么少林拳的动作或常人的其他动作,都是意识为指导的,这又与太极拳有何不同呢?原来太极拳的用意不是简单的有一个目的和命令,而是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意识领着躯体进行的,比如举手,不光想着要举,而是从动作开始就用意识领着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或者逐渐让开某种无形的推力,即便举到位了,应该挨方向了,这时意识仍应保持那种阻力或推力的存在,只不过方向改变遂指挥手臂向新的方向移动,这叫“劲断意不断”,实际上劲也没有断,这种意识指导动作,显然不能靠肌肉的突然收缩来实现,所以强调“用意不用力”,而且动作要慢。

        然而,用意不是看意,意识不能特别强,意在有无之间,练到高级阶段,又能将用意溶于无意之中,所谓“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这要在练拳中细心体会。

        53、什么是太极拳的“气”?
        答:气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按气功学的解释,它包括得之父母的先天之气(源气)和得之水谷与呼吸的后天之气(宗气)现代科学已重视对气的研究,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气遍全身”“中气贯顶”正说明气是运行于人体,维持人的生命,祛病延年,提高人体机能的重要媒介,气顺则体舒,体滞则疾生,虽然对气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刻认识,但是通过练拳可以感到气的存在,例如指尖麻、胀、腹内“咕咕”作响,皮肤如虫爬状等等,最主要感觉还是全身的充实圆满和动作的协调顺遂,久练会有气敛入骨之感。

        但是,太极拳却不讲究运气,不须用意识导引内气的运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要心静体松,动作用意不用力,则意到气到,所谓“以意领气”或“以心行气”这又是太极拳比那种引导式气功的优越之处。

        54、为何强调“用意不用力”?
        答:人身之有经络,犹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流,经络不闭而气通,若用拙力,浑身僵劲充满经络,则气血滞涩,转动不灵,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中止,使遍体肌肉,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此所谓“以气运身“而非”以力运身”不用力而能长力,太极拳强调心静体松,同样为了经络畅通。

        55、如何做到全身放松?
        答:“放松、放松、放松”这是练拳时刻要注意的,然而放松不等于放软,不僵不涩为“松”无气无意为“软”,松中有稳,松中有沉---沉着之沉,这才是真正的“柔”,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要放松放开,凡用力处,不着意于肌肉的奋张,总以意、气指挥身体之稳定运动,勿使“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而来束缚身体,才能变化轻灵、圆转自如。

        56、何谓太极拳的“内劲”?
        答:内劲、万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2腰,柔中寓刚之劲也,汉字的“劲”由“圣”“力”二字组成,“圣”作水脉解,乃经络也,故太极拳之劲,应作经络之力来理解。

        内劲不同于拙力,拙力为外劲,用力则显力,不用力,则甚轻浮,拙力易断,最易为人所乘,内劲则富于弹性,如绵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种内劲,亦可谓之太极劲。

        纯刚无柔不是刚,而是硬,纯柔无刚不是柔,而是软,非柔软之软,乃瘫痪也,主张“沉”不是否定柔,把松而沉的“柔”与浮而嫩的“软”加以区分是必要的,内劲的感觉是松沉而浑厚,傅钟文先生谈其体会时说:“这种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如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运用之时,这种浑厚的劲加上轻灵之功,即可得心应手。

        57、怎样锻炼内劲?
        答:首先,要按前述身法要领,做到姿势正确,锻炼方法就是“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一定要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要贯彻始终,运柔成刚不是先要松柔,后不要松柔,或先不用力而后要用力,要时刻朝松柔上去努力,在放松、用意的原则下,柔劲、刚劲都逐渐增长,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练习既久,内劲自会日益增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