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三)——杨氏太极拳

发表于 2018-10-24 3142 次查看

        (三)、第三步功法——“以意变手”
        道家的“炼神还虚”,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壮态。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动作、思维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
        太极拳的第三步内功是“以意变手”。即练“神”。人的精神活动与机体的精、气、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精气神充足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就旺盛。反之,机能活动衰退,人的精神就会表现为萎靡不振。因此,精、气、神可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三者之间又具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极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变手”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无意————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激发出来后,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管它叫“能量流”,这是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收,令对方惊心动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体内神、意、气化合的结果,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修练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的,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击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确的发挥内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采取的定点、定向人工爆破作业一样,叫它什么时候倒,往甚么方向倒,全在我们意念掌握之中。练“以意变手”时要:
        “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四、太极内功修练的认识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什么定论。有的说,太极内功即“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还有的把这些要求与古典的“易”理相联、以太极混圆,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论为内功,提出内意神行、外行内导、劲气合神……总之是内修心意,外练筋骨。
        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有一个最突出的矛盾,是都没有解决如何练好太极内功的具体步骤。所以通过实践,特别是通过对传统套路——《老六路》的传授,概括出如前所论及的《太极内功三步功法》并就与此相关的问题概述如下:
        (一)、太极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基本的程序,并非是太极内功的全部。整个太极的修练还应包括:
        1、内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内三合”及“内外相合”。“内三和”就是太极拳“三步功法”的内容,通过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修练,拾阶而上,实现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有机结合,即高层次的神、意、气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证“内三合”修练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备五弓”、“三尖相照”都是为正确的修练内功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放松是练好太极内功的基本前提条件,其主要内容在《太极松功》中已详尽论述。这里需提出的与松有关的身形问题——“三松三竖”
        即:松肩竖颈,配合虚领顶劲,神贯于顶的要求;
        松胯竖腰,配合竖腰立顶,保持上身中正安舒;
        松踝竖腿,配合源泉吻地,膝部放松前移。
        这“三松三竖”是在整体放松的同时,保持身形的不偏不依,中正安舒。也为外在的“上下相随”打下基础。从而做到,上身腰与两臂相系;下身腰与两腿相连,手随身动,步随身换,成为一个整体,一动无有不功,一静无有不静。
        3、“五心相通”和“根蒂相连”是内气,内劲的传导方面提出的要求。所谓“五心”即两手心,两脚心和百会穴头顶心。五者相通即气遍周身不少滞,呼吸通灵无阻障,“根蒂”即指气之“根”与气之“蒂”,气之“根”指蓄气之所丹田,气之“蒂”为呼吸之所鼻。“根蒂相连”即一气贯穿。
        这两句话一是说内气流畅,一是说内气传导的形象比喻,使练功者不仅从内气上练习呼吸,而且从身体形态上掌握运输之路线。
        (二)、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的理论探索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杨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与外家拳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在“三步功法”里已提出,“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的理论课题。打拳不用手、不想手、忘掉手?那么想什么?用什么去发劲打人发人呢?听起来疯话、怪话,有点“天方夜谭。”
        为什么说“太极不用手”?用什么?想什么?
        据朱怀远先生说“这是健侯老先生提出来的,他说只有不动手,才能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手,就是用力,用力即落入旁门。
        经过几十年的验证;为什么说,只有不动手才是太极拳:
        (1)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依人、随人、从人。才能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才能知己知彼。
        (2)只有不动手才能不用力,才是真的放松了,放松了体内气血才能畅通无阻,才能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随心所欲。
        (3)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气血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前所述:“以身变手”不想手,浑身都是手,进手先进腰,退手先退腰,不想手,就是想腰动;“以气变手”,不想手,丹田气运手。不想手,想丹田;“以意变手”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不想手,要想胯与肘。这样腰、丹田、胯、肘在涌泉,丹田内气的旋转带动下螺旋式推动,而不是自己的妄动.乱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健养生,而且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产生一种新的能量流或称之为“生物电场”。
        概括起来,在“太极三步功”练到一定程度,大约三至五年,可依据内功拳诀进一步的揣摩探讨,必能功至缜密之境。拳诀曰:“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内部出虚线,意念领着贯”。
        五、内功在推手、技击方面有甚么作用?
        太极拳的“三乘功夫”最终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碰撞讲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发出来后,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管它叫“能量流”的整体劲,这是占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发劲时,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放,令对方惊心动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体内神、意、气化合的结果,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修炼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能量流”的巨大能量,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的,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击重心。
        从技击的角度看,与对方接手,只要双方一有手的接触,必须让对方感到摸不着,感到空,此时在“无中生有”中,手要轻轻地将自己的内气灌入对方身体,一有攻意,对方砰然而出,手并不会触及对方身胸,也不会使对方受伤,对方也不会有被冲撞疼痛的感觉,内功发人是靠神意驱使的一种气势,并不是用手去推搡或顶撞之类,意念一想就到,对方既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躲闪时间,更没有还手时间,内气发放直透人的内脏,使人心惊胆颤。
        要想不用力,用神、意、气摧毁对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静自如,以静制动。让对方摸不着,有劲使不出来,对方两手只能在圆体球皮上活动。而且我们要采取“逆来顺受”、“舍己从人”,让对方攻进来,我们要松而不懈,粘黏连随,劲发一点,就像来复枪膛里射出来的子弹,点点透其中心的功夫。
        歌曰:“形体圆球转,周身是弧线,内气后支援,碰上如触电”。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