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的松沉不是动作的下蹲——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8-12-28 3050 次查看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动作的下蹲,而是指丹田内气的下沉,并不是外气,当然和外气也有关系,因为肺主呼吸,肾气主纳气,只有肾健康,纳气才能呼吸深沉,通过肺呼吸气机方能入骨,气机入骨内气才能腾然,练出来的掤劲方十足纯正。人体肾脏是父母给的先天之本。所以尽量不要消耗,一切以养为主。人体真气的消耗主要是七情六欲,去掉杂念杜绝妄想。正所谓“静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修得丹田长命宝,黄金万两不予人”。练拳之时以丹田之气而运之。

        肾脏是生命之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起推动作用的力是命门。也叫肾阳。而这一动力基础叫做精。因此是精之所。肾对体内的水液代谢平恒起着主要作用。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亏者人就会萎靡不振,要想保护好肾之先天之气,就要节制七情六欲,再和后天之气结合。养先天之气。纳后天之气。先天后天之气相互溶合。自然体内膨松,内气自然腾然。练功时,在体外形成一强大的气场环,为下步松散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时就要把初期阶段的腰忘掉,意想气沉丹田。练太极拳以气运身时,就显得灵活多了。全身柔软的弱性就更好了,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馨。其实全身松透以后,和自然相结合就是练气阶段,什么是气,意念就是气,意到气到,如果经常动用意念就会产生能量,产生感觉。比如,练太极拳右云手时,你用意念右手背贴气墙,形成一个大气场,气场穿过右手劳宫穴,两手好似抱着一个大气球,右手吸引球向上引动,左手在下轻轻扶持向上滚动。(假如身前有一道气墙)用手痛把气墙挂满开,就会感觉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胀感,其实也是真气在血脉之中运行的感觉,当然功夫越深感觉就越大。比如吸气想命门,就是肺主呼吸和肾脏纳气的过程,此时丹田真气有向上的感觉,其实是外气和内气互相连接的过程,如果真气耗尽,就不能和外气相连接,生命也就停止了。呼吸时通过鼻把气排出,而真气就往下沉,此时一下就松到脚心了。天长日久凡田真气充足,就会向全身蔓延,自然给下一步练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人体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长,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时又能恢复原状,称之为弹性。太极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在突出用意的调控和绵缓松柔的状态下,练出的是一种有弹性的劲,太极拳称作绷劲。

        做到“八面支撑”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说形体要求。八面支撑,必须建立在中定的基础上。《太极拳释名》说:“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要“不偏不倚”、“立如称准”,讲的是中定。何谓中定?重心即太极拳所说的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定。十三势当以中定为主,由定生势,以势入定,在中定的基础上然后谈得上八面支撑,八面支撑不能离开中定。

        顶头悬、尾闾收是上下争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撑是前后争力,定势的三尖对正,前落之脚必须与后足蹬力同时到点。内三合要内不动外不发,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对相照、同松同紧等。

        顶头悬、尾闾收,即头部百会穴上领和尾闾骨向里回收上下对拉,身躯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稳定,使人有安定舒适的感觉。顶头悬起,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正,上身则无倾斜之弊,进而肩井穴与涌泉穴对准,从头到足形成垂直之势,犹如旗竖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擞,要有顶天人地的意念。通过顶天入地,上下对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