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实用太极拳法之“力”——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07-02 3014 次查看

        一、太极拳练的是一种力
        太极拳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说法,比如练松练柔、练气练意,更高深的还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任督二脉,大小周天等等,常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然不排除有人也许能练到这种高深的境界,但是对于普通的练习者来说,最直接的还是从练力入手,这种观点与我们通常听到的教导常常是矛盾的,大概我们在大众中经常听到的会是:“不要用力,要放松,要用意不用力”等等说法,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按照这种方式来练拳的人,通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常常陷入一种自我陶醉式的摇头摆尾、抬肩晃腰当中,并顽固的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想象中的放松和舒适。
        二、太极拳的力有何不同?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要自然”,并认为太极拳应该自然放松,所有的招式来自生活,应该按照自然生活的动作和方式来练拳,那么试问,既然动作模式都来自于自然的生活,那么我们还需要练什么呢?我们只要过自然的生活就行了,岂不是谁的活的长,谁的生活经历丰富,谁的太极拳功夫就高了。可是,太极拳本来就用来技击的,打人需要的是力量,有过推手经历的人都有体会,当你面对真正的高手时,感受的不是松、不是软、不是柔,而是一种强大的、势不可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感觉无法抗拒,一抗拒自己反而被打的更远。所以我们练习实用拳法的感受就是:练的是力,得到的是力,用的是力。
        根据身体部位的大小、用力的方向、作用点的不同,人们把力分成很多种,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我们这里仅以最直接的向前发的力来说明问题。
        虽然太极拳练的是力,可是这种力确实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与在正常人身上感受到的力是不同的,若非亲身体会,语言不易描述。所以为了描述什么是这种太极拳的力,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不是太极拳的力。斯大林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先把拳头缩回去,才能更有力地打出去”。这句话要表达的哲学原理当然是有道理的,他要表达的是要“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道理。
        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基本都是这种用力方式,但是这种力不是太极拳要的力,我们把这种先缩回再打出的力量叫做“惯性力”或者“晃荡劲”。要发出这种力确实需要先缩回,不先缩回是无法发出这种力量的,而且缩回的越远,打出去的越有力,这种力量靠的是发力者自身的质量和达到的速度来冲击对方,用物理公式来表达就是p=mv,m表示自身的质量大小,v表示接触受力者时候达到的速度,p代表最后形成的冲量。因为发力者缩回的越远,所以加速的空间越大,最后形成的速度更快,所以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大的冲量。
        我们看到普通人打架时,都是拉开架子,空出距离,然后用这种惯性力来冲击对方,用这种方式,体重身高等因素是很重要的,打起来也很好看,常常能打的鼻青脸肿,血肉模糊,但通常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力?
        太极高手却不是这种方式,他们通常是迅速贴近对方,拿掉双方之间的距离,然后就看到对方蹦出去了,如果不蹦出去还待在原地则伤害更大。这种贴身发力看起来轻松简单,实则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就像先把一根铁棍杵在对方身上,然后用一个大锤子猛敲铁棍后方,会把巨大的力量打进对方体内,而且因为这种发力方式不需要先收回,更显得迅疾,你只需要占据空间就行了,所以在跟没有练过这种方式的人推手,你常常可以迫使对方不断后退,因为对方想发力就要先向回缩,才能留出发力空间,这时候你迅速向前占领这个空间,对方再想发力只能再向后退,留出空间,你再继续占领,所以对方总是感觉被你挤得后退,而实际上你只是占领了中间这块空间。
        太极拳要的这种力不是“惯性力”或者“晃荡力”,我们把它称为“掤劲”或者“棍劲”。要得到这种力,我们首先需要从脚到手连成一根棍,古人说“力发于脚,形于手指”,就是说力量是在手和脚之间传递的,发力时,通过用脚蹬地,把力量传递到手指上。这就是打通一条从脚到手的路线,使得力量在这条路线上尽量无损失的传递,就是要练出一根从手到脚的大铁棍。
        这条棍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条棍要尽量直(畅通无阻的意思);
        第二,这条棍要结实;
        第三,这条棍用的时候不能晃动,要保持稳定。
        我们得到这条棍的方式都是通过一路拳的练习,那么练习的人很多,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没有得到,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练拳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我们的规矩。陈中华老师总结了六个字,叫做“开胯、旋转、不动”。
        首先,假设人体真能形成一根真实的铁棍,那么力量可以几乎无损的传递,可是人体是复杂的,具有很多的关节,可以分成九节,这些关节平时是习惯于动的,虽然使人们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方面了日常生活,可是却对力量的传递形成了障碍。所以陈老师曾说牺牲关节的灵活性来获得力量,这些关节平时是活动惯了的,习惯于动,但是越是平时灵活的关节练拳的时候越要保持锁住不动,所以手不弯、膝不荡、腰不晃、肩不抬,也就是“不动”原则。结合这条从手到脚的棍,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六字真言。
        其次,从手到脚这条线要直,可是人体的结构也决定了做不到完全直,我们的做法是从前手到后脚画一条直线,然后身体上的部位尽量向这条线上靠。
        这里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胯,因为正常人的胯是缩着的,我们需要把它拉开,然后顶出来,才能向这条直线上靠近,陈老师称为“开胯”原则,具体的动作是“填胯”。
        另一个大的障碍就是肩,通常我们的肩是明显在这条线上面的,而且,正常人是肩用力,所以越用力越是向上抬,距离这条线就越远,所以我们还要压住肩,陈老师说肩只有一个运动方向,就是向下。
        另外坐腕、竖踝、定膝都是为了把力量靠在这条线上,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开胯。胯拉开了,下肢蹬地的力量就可以传递到躯干,肩开了,躯干的力量才可以传到上肢,同理,手上接受的力量也可以通过肩胯传递到大地。
        再次,因为人们固有的诸多关节,决定了这种力量无法完全的直线传递,而是通过一种类似汽车变速箱的齿轮组的形式传递,这些齿轮互相咬合在一起,通过完全对称的旋转来传递力量,这种力量有个特点就是对方抓不住那个动力点,他是一种完全连接、互为其根的运动,也就是“旋转”原则。这种旋转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没练过的人通常看不出来,陈老师曾说“真正的旋转是看不见的,凡是看见的都不是旋转”。
        开胯、旋转、不动这三个原则又是互相关联的,开胯需要旋转和不动,旋转需要不动和开胯,不动又需要开胯和旋转,这三者彼此牵制如环无端。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们无法把这些原则做到绝对完美,因此练拳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的修正、改进的过程,向着原则无限靠近的过程。通过不懈的练习,磨练一条笔直坚硬、油光水滑的大铁棍。
        四、如何使用这种力?
        通过遵循“开胯、旋转、不动”这些原则,日久天长我们可以逐步在身体上练出这根棍,有了这根坚硬且不动的铁棍,你便有了武器,你可以打、可以压、可以捅、更多的是做成杠杆用来撬动对方,就会产生很多用法,但是前提都是有这样一根棍,所谓“虽变化万端、理唯一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例子,我们有了一根大铁棍,把它杵到对方身上,然后用锤子敲后面。或者,假设向墙上钉钉子,我们有了一根笔直的钉子,然后用锤子敲后面,把钉子敲进墙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已经把身体练成了这根铁棍或者铁钉,那么谁来在后面敲呢?或者我们要使用杠杆力,我们身体做成了铁棍,那么谁来做支点呢?所以,没办法,我们还得靠自己,鉴于只有这一个身体,所以我们在扮演铁棍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大锤子在后面敲打的任务。我们在扮演杠杆的时候,还要自己形成一个支点。
        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这两种任务要分开,要各干各的,互不影响,也就是做到“分阴阳”。比如,我们在向墙上钉钉子的时候,在你抡起锤子砸钉子的时候,钉子是不能动的,也就是砸锤子手的动作不能影响到扶钉子的手的动作。落实到身体上,就是我们的身体形成了固定的铁棍,并且到位了,下一步就是用脚蹬地产生类似锤子打击的效果。但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脚蹬地的时候没有压住身体,蹬地的力量把自己身体向上蹬起来了,比如肩膀抬起,臀部扭转等等,这样就在蹬地的时候破坏了身体的结构,破坏了发力线。
        同样道理在用杠杆撬的时候破坏支点也是无法发挥杠杆作用的,这都是没有做到“分离”造成的,因此分离至关重要却也极难做到。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连接”,有时候讲“分离”,是针对不同应用场合而言的。
        五、练力的感觉和看练力的感觉是怎样的?
        我们常常看到形容练拳感觉是行云流水、身体放松、柔和舒适、气息通畅、甚至如沐春风。可是,细想一下,我们练拳练得是我们做不到的动作,运动的是平时不运动的筋骨,用的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同的用力方式,怎么会是这样感觉呢?
        举例来说,我们让一名游泳运动员来打网球,让他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运动,他肯定觉得处处别扭,气喘吁吁,使不上劲,打不着球,打完了浑身酸痛。如果他觉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话,只能说明他做错了,用了游泳的动作来打网球了。
        回到练拳上,练拳时,我们要锁住关节,浑身绷紧,保持不动,平时用的最熟练的关节都固定住了,然后拉伸那些平时不用甚至都找不着在哪里的筋肉,使得用脚蹬地产生的力量在身体内部流动,把关节筋肉拉长。因为这种力量困在身体里走的感觉开始是让人很难受的,绝不是一种舒适柔和的感觉,所以人们自然的就会在很多地方开个口,把力量放出去,才会感到舒服。
        这种练拳对于观众来说也谈不上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会感觉练拳者在试图勉强做一种他做不到的动作,看上去动作机械,上步困难,出手僵硬,脸憋的通红,既不飘逸,也不流畅。所以俺们练拳都是找没人的地方偷着练,但是你看习惯了,也会觉得其实这里有一种朴实的美,非常的耐看。比如,最常见的错误是用脚蹬地时,膝盖动了,这样就把整个身体蹬高或者蹬散了,蹬地的力量在膝盖释放了,不再向上传递,这时候人反而会觉得晃晃悠悠挺舒服的,很多练习者都是在这个阶段晃悠,体会着舒适的感觉。如果锁住膝盖不动,那么力量就会向上沿着大腿传递,到达臀部,这时候常见的错误是把臀部蹬歪了,这个时候身体扭了,力量在臀部释放,人会觉得舒服,这时候我们再把胯固定住,不让它转,力量就会继续传递到腰,固定住腰,再向上到肩,然后定住肩、定住肘、坐腕,力量才会传递到手上,所以整个过程中力量是憋在身体里的,会憋的人很难受,直到这种力量把身体内的筋肉撑开了,人适应了这种感觉,才谈得上畅通舒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