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解密'缠丝劲'——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01-10 1559 次查看

        一、何谓“缠丝劲”
        提起“缠丝劲”,大多数武术爱好者并不陌生,但若问其详—什么是“缠丝劲”,却不一定能回答上来。
        那么,什么是“缠丝劲”呢?我们从字的表面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像缠丝线(或缠铁丝等可缠绕物品)一样的劲力。在现实生活中,缠绕丝线(或铁丝等)我们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丝线缠绕在同一水平面内;另一种是把丝线(或铁丝等)缠成螺旋状,这种螺旋状不一定规范,可能形成上升弧线,也可能形成下降弧线。如果是横向缠绕,那么就会形成或左或右的伸缩式螺旋状弧线。这种现象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比较容易理解。
        那么在武术运动中又有什么不同呢?
        就我个人的理解,从武术动作本身出发,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同一平面内沿着弧线运动可称之为转;而身体的某一部位沿着纵向或者横向螺旋式弧线运动则可称之为旋。在武术动作中,由旋和转动作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弧线或螺旋状的,都可称之“缠丝劲”。
        二、“缠丝劲”是太极拳独有的吗?
        由动作的旋、转产生“缠丝劲”,而旋和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的运动方式。以长拳中的冲拳为例:长拳中的冲拳多是从腰间向外发出的。一般情况下,拳在腰间时拳心都是朝上的,向外冲时,通过手臂内旋翻转成拳心朝下、拳面前领、发劲而出,力达拳面。拳的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方式上来说,这种力也是一种“缠丝劲”。
        在其他传统武术流派中,这种力的运行方式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劈拳和钻拳在形意拳中是最常见的基本技法。劈拳的动作是由三体式开始,在步法的配合下,一手下按回带,另一只手前探翻转下劈,动作以翻转为主;钻拳则是一手翻转盖压,另一手向前上方旋转而出,要求小指一侧上翻,动作以旋转为要。前者的翻和后者的旋所产生的劲力也都可称之为“缠丝劲”。
        在八卦掌的基本技法中也有翻转的要求。以单换掌为例:其身形要求拧转,其掌法则要求翻转外撑。其身法的拧转和掌法的外翻所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看成是缠丝劲。
        就连被人们称为外家拳的少林派,在其动作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缠丝旋转的劲力。在其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入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的劲力方法,其他武术流派中也同样存在着“缠丝劲”。
        三、太极拳的“缠丝劲”与其他武术流派的“缠丝劲”有何不同?
        “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但是我们常说“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矛盾。“缠丝劲”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其他武术流派中,大多以讲解和传授动作技法为主,而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甚至有的门派因为着重于动作的技术要领而忽略其劲力的介绍,劲力只是蕴涵于动作之中而已。相反,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指导训练的核心纲领,把它当成衡量太极拳技术的一个常规标准。
        它是太极拳劲力的统称,因此“缠丝劲”是太极拳特有的提法绝不为过,而且是恰到好处,“缠丝劲”三个字全而准确地概括了太极拳劲力体系特点。这种劲力的特点是由太极拳本身运动方式所决定的。太极拳要求动作“勿断勿直”,必须沿弧线运动。
        要想达到动作完全沿弧线运动这一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旋和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和转才产生弧线和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缠丝劲”,这是太极拳动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此,在训练和提高太极拳“缠丝劲”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动作的旋和转是否做到恰到好处。
        劲力是由动作决定的,动作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劲力的特点。只有身体动作的旋转,才能产生弧线的运动方式;只有身体的旋转才能形成完善的“缠丝劲”。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所言:“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它作为一种劲力的方法与其他劲力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有独特之处是可以肯定的。
        有人认为“缠丝劲”只是像缠丝线一样的一个劲力,而我认为:“缠丝劲”是一种组合力,它是由多个力组成的。对“缠丝劲”的这种认识来源于对太极拳动作的理解和分析。以陈式太极拳单手正面缠丝为例:单手是在体前沿椭圆形轨迹运行,在整个运行的过程中,手臂的上掤和下捋以及中间的转换都是由旋转而成的弧形动作,手和手臂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形成“缠丝劲”曲线,而手和手臂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力点的存在,这样,手和手臂会形成一个由“缠丝劲”组成的立体框架结构。这种劲力框架结构在施加给对方力的时候,随着力点的不断转换,施加给对方的劲力是不断变化的,施加给对方力的方向和大小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施加给对方的是一组力而不是二个力,所以对方就不容易化解。而在化解对方劲力的时候,由于手臂的旋转和身体的旋转可以使手臂上的力点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把对方的力分解成多个分力。
        以双人单推手为例:两个人搭手以后,如果一方施加力给对方,那么受力方首先就要用手臂的掤劲接住对方的劲力,然后通过身体的旋转带动手臂并牵领对方的劲力使它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对方的劲力沿着自己的手臂运动方向的切线方向(因为自己的手臂是沿着弧形运动的)产生一个分力,同时旋转自己的手臂,这样可以使对方的劲力沿着旋转的方向再产生一个分力。而接触面的每个点都会产生同样的分力效果。因此,受力方通过运用旋转的“缠丝劲”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他们所用的向外掤劲、向旁边牵领的劲以及旋转用力都明显小于对方施加过来的劲力。这就是说,运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化解对方很大的力,也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四两拨千斤”。
        这就是“缠丝劲”的绝妙之处!在双推手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但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运用弧形和旋转动作,才能产生“缠丝劲”;只有运用“缠丝劲”,才能使我们运用很小的力就可化解对方很大的力。不断提高“缠丝劲”水平,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基本;灵活运用“缠丝劲”,是太极拳练习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一定程度上讲:缠丝劲”只是对太极拳劲力特点的整体概括,认识和掌握了“缠丝劲”,只是为提高太极拳功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要想拥有高超的太极拳功夫,不仅要掌握好“缠丝劲”,还要灵活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具体劲力方祛,并且还要与动作招式以及“沾、粘、连、随”等具体应用技巧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使你的动作产生实际的攻防效果。
        太极拳功夫是一种高深的实践功夫,在这里只是纸上谈“劲”而已,仅希望从太极拳动作本身的角度对传统的太极拳理论作一些剖析和探讨一家之言错谬难免,不求同道都能赞同;若您认为还存有一些道理,本人就心满意足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