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拳术

创建时间:2016-06-25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发表于 2017-01-09 5035 次查看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方式讲究螺旋、缠丝,即没有直 线,没有平面,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没有硬拉硬拽,内劲走螺旋,外形 走弧线,浑然一圆,周身上下无处不缠丝。也就是陈式太极拳论上讲的‘‘缠丝者,运巾气的法门也,不明此, 即不明拳”“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 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 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招”。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对于技击和养生两大方面作用重大。

 

(一)缠丝劲在技击方面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在技击方面主要利用螺旋缠 绕、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力学原理,而达到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的效果。太极拳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其实在实战应用中不管是虚实 变化,还是引诱回冲,都是通过螺旋缠绕来转化和借力打力的。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呈螺旋形走弧线运动,犹如子弹通过枪膛时走的来福线,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路线,公转加自转,这种表现形式就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它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内劲发源于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人丹田。

       陈式太极拳的劲力在平时练习时都以螺旋缠丝为核心,通过长期的练习在不知不觉当中上于身体,形成本能反应,举手投足无须思考,自然而然。其劲起于脚、行于腿,转于腰,通于臂,达于四梢节。在运用缠丝劲时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环绕不速,纯属于软手,没有实用价值,不适合对敌交手作战;过刚,则容易断,转关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易受制于人。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应做到刚柔相济、蓄发相变、虚实相兼。周身上下都必须有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膝。缠丝劲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两种,以小指领劲带动肢体运动的为顺缠丝,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轴.承上启下,协调催动;大拇指领劲带动肢体运动的为逆缠丝,它是通过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做到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实战技法都是以螺旋缠丝劲为核心的,例如远用手,近用肘,贴身就是肩靠;远便脚踢,近便加膝,贴身便是胯靠;还有就是远踢打近摔拿。不论是哪种打法,都通过应用以内催外、节节贯穿的原理,使人的力量落在攻击点上,从而达到实战应用的效果。

    (二)缠丝劲在养生方面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养生方面作用也非常大。它是通过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一静周身上下无有不静,一动四肢百骸无有不动。这里所讲的内气,也是分为先天与后天的,两者合称为中气。先天之气受之于父母,是人的根本,称之为元气;后天之气是通过后天呼吸大自然之气和水谷生化之气产生的。陈式太极拳以丹田为核心,配合吐纳运气的练习,使内气不断积累,中气越来越饱满,滋润周身,这就是一个固本培元的过程,从而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人体主要有三个丹田,下丹田藏精,在气海穴这一带区域;中丹田藏气,在膻中穴这个位置;上丹田藏神,在印堂穴这个位置。人的身体好坏和精神状况主要看下丹田,下丹田是运精、藏精的地方,只有精满了才会上行至中丹田;中丹田只有中气充足、气力饱满才会继续上行至上丹田;上丹田藏神,两眼有光、神采奕奕说明这个人精和气非常饱满,这样才会神旺。

       人体健康有三宝——精、气、神,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能使精气神不断增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以下丹田为核心,通过呼吸利用缠丝劲将气血运达四梢,以小指领劲,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轴,承上启下,协调催动。顺缠丝通过吸气催动静脉气血回流到心脏;逆缠丝大拇指领劲,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节节贯穿,通过呼气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使气血快速地达到人体的末梢,但使仝身通畅。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练习太极拳可以祛除杂病。

        陈式太极拳以腰为轴、节节贯穿、螺旋缠绕为运劲方法,通过长期腰部的旋转来带动两肾的运动,使两肾得到有效的按摩,从而达到带脉充盈,肾气旺盛,布于周身,通于经脉。人体的经络、血管等都是随着筋骨在走曲线,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走的正好是螺旋缠绕、弧线运动,所以经常练习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旺盛,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初学陈式太极拳时,练习缠丝劲的画图幅度要大,通过长时问缠丝劲锻炼以后,缠绕固的幅度可根据功力逐渐提高而逐渐缩小,最终练到没圈。太极拳缠丝劲的练习程序是由大圈向小圈阶段发展,然后再由小圈练至无圈阶段。所谓无圈,仍然有圈意,只是外形上看不出有圈,也就是只有圈的意和神,而没有圈的外形,是从有形到无形阶段的升华,这种高境界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下工夫才会越练越好。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