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认为腰部运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1.腰部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姿势和传导重力的中枢作用。
它把上体和下肢两部分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也是比较集中地反映身法技巧的关键。它对带动和调整全身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腰部一动,全身其他部位皆相适应,无有不动,形成上肢、下肢、躯干完整协调的运动。上肢运转要求转腰旋脊,以腰带臂,腰领手随;下肢运转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足。因此,拳架中各个拳式正确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都必须依靠腰部不停地灵活运转来完成。同时,腰部还能运丹田之气到达四肢百骸,从而形成周身完整一气。
2.腰部起着蓄势发劲作用。
拳论日:“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两膀,形于手指。”又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劲法中也强调,以缩腰、拧腰配合蓄劲,以舒腰、转腰配合发劲。这既是太极拳的发劲特点,也是太极拳发劲时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因此,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形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部。例如掤劲,虽然“掤在两臂”,但主要靠腰与意气相配合发出的劲力掤架对方,并借机击之。捋劲,虽然“捋在掌中”,但主要靠转腰坐胯顺势将对方引至自己下盘一侧,化解和防御对方攻势。挤劲,虽然“挤在手背”,但主要靠腰椎后弓之劲,手脚并进,合力向前挤击。按劲,先师们明确指出了“按在腰攻”,靠腰劲带动全身整劲,用双手向前按击对方。其他采、挒、肘、靠,也主要以腰腿劲为基础,加上内气的鼓荡,以全身的弹性劲、爆发力,快速准确地将对方弹出。这都充分说明腰是劲力之源。只要腰力运用得当,就可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战胜对方。例如野马分鬃,不论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旋转、腰部发出的力量都起主要作用。同时,按腰送肩还可放长两臂,延长进攻距离,有利于击打对方。
3.虚实转换全靠腰的活动。
分虚实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而分清虚实主要靠腰部转动的灵活、敏捷和松沉。以两腿为例,腰部向左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左腿,成为主要支撑体重的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反之,腰部向右转动,身体重心落在右腿,成为主要支撑体重的腿,右腿就为实;左腿只起辅助支撑作用,就为虚。这样,两腿一虚一实地相互交替,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套路动作的进行。由于分清了虚实,用力就能做到主次分明,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就能进退轻灵、松活,圆转自如;也便于以柔克刚,化解来力,身体基础稳固,经常处于端正安舒状态。
4.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
腰部的左右旋转,可以松弛腹肌,增加弹性;可以活动五脏六腑,内气流畅,增强肾功能,刺激脊髓神经和植物神经;可以疏通经络,调和带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可以使肠胃得到自我按摩,消除腹内器官淤血,推动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特别是对腰背病痛的防治更有明显作用。
二、太极拳运动对腰部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腰部姿势,我认为应是松活、正直、沉稳。拳论日:“腰如车轮。”“腰如纛。”前者言其松活,后者言其正直。松活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正直就是腰脊竖起、挺直,尽可能地减少腰弯,使腰弓的凹陷处舒直。“脊梁’’与尾闾保持正直。沉稳就是塌腰,腰胯微微下坐,使气沉丹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柔中带刚。显示出沉实的内劲。上肢旋绕不飘浮、不摇晃。做到了上述这些,腰部姿势就会自然正确,就可达到“身形腰顶”“支撑八面”“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地步。如果腰部姿势不正,尾闾也必不能中正,既不雅观,且易为人所制。同时,神必不能贯顶,劲力也必然不能由腰脊而发,也做不到周身完整一气,四肢定会显得软弱无力。正如先师们所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因此,如要充分发挥腰部功能,必须科学地处理好以下的五个问题。
第一,加强腰部柔韧和松塌的锻炼。如:松腰下坠功法、松腰弯脊功法、松腰出脚功法、松腰沉提功法等等。这些基本功,也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功课。有些诸如大雁功、鹤翔桩等气功有松腰练法,瑜伽功也有松腰练法,这些把腰松得柔软的练法缺少了一个太极拳技术内涵,就是少了节节贯串的松沉之势。
第二,上体一定要保持端正自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脊柱挺直,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歪斜。演练中,一举一动,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上上下下,四肢动作如何,都要做到肩与胯合,头顶、躯干到尾椎始终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上体中正了,也就为腰部的中正创造了条件。否则,撑不直脊梁,也就挺不起腰杆。
第三,腰部转动幅度、腰力运用要适当。具体讲,腰要围绕身体纵轴线(从百会穴到会阴穴的上下一直线)转动,转动幅度以转动轻灵自如、连贯圆活为宜,就像钟摆一样,既可以摆过去,又能够摆回来,动作顺遂流畅。同时,腰部是微动关节,由五个椎骨浅平面上下连接而成,转动幅度过大,容易造成上下椎骨连接处脱臼(错位)或损伤韧带。这样,不仅会出现四肢无力,不能技击,也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一些老年拳友,肌肉逐渐萎缩,弹性降低,骨质疏松,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因此,演练中一定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第四,腰部转动必须与胯部、肩部转动相随相合。腰、胯、肩三者有呼应连承关系。腰胯上下紧密相连,运动时常常互相牵动,腰圈、胯圈并走。肩与胯合是太极拳“外三合”要求之一。肩部也应随着腰、胯一齐转动,使两肩、两胯与腰齐进齐退。这样,上下一起转动,自然灵活,重心稳定,也便于内劲通过腰轴的旋转顺利地到达四肢末端。注意切不可相互分离,单独拧动(腰动而胯不动,或胯动而腰不动)。同时,还应与沉胯、敛臀、屈膝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气沉丹田,重心下降,上虚下实,更有利于保持腰部正确姿势。
第五,脚步大小、拳架高低要适中得体。脚步太大(俗称老步)、太小对充分发挥腰部作用都不利。太小,则腰之转动亦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和内气下沉,不利于防御和攻击对方;太大,则进退收放不灵,容易被动失势。拳架高低,主要看屈膝程度。屈膝程度浅,拳架就高;屈膝程度深,拳架就低。如太高,迈步就小,腰之转动亦小;太低,则重心下陷,两腿容易双重,虚实不清,进退也就不能随机应变。因此,演练中脚步必须开展,在此前提下,其大小应以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上下左右转动灵活为宜。一般以弓步时一腿屈弓、一腿自然伸直的姿势为好。始终保持同一高度,不可忽起忽落,这样就能塌腰落胯,转动灵活,既有利于技击,又有利于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