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肘法——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11-04 3544 次查看

        陈氏太极拳肘法:
        肘劲是小臂内屈时,肘四周的部位所发出的劲。肘的发击方法较多,基本肘法有腰拦肘、顺拦肘、穿心肘、上挑肘、下采肘、挂肘、立肘、双开肘、双扣肘等。
        运用肘法在距离上力求近而有力,在发击前需要与对方近距离接触,一般是一脚插入对方裆内或身后,最少得过半(脚最少超过对方身体一半)。上步欲发时,吸气,精神贯注,含塌腰,双脚蹬地,扭腰旋背,在裆催身进的前提下发肘劲。但在打上挑肘时,以命门肚脐为界,身体上下形成对拉之势,发击点比较清晰,同时,也不致于发劲猛烈引起拔根。
        肘劲有宽面窄面之分,宽面不易伤人;窄面易伤人,一般不可随意乱用。腰拦肘和立肘、顺拦肘属宽面;上挑肘、穿心肘、双开肘、双扣肘、下采肘属窄面。如对方按我右臂贴于胸前,我即内气下行,含胸塌腰,吸气,同时我右臂向右侧引,将对方按劲化空。继而微向左侧身上步,速用左手搭于对方后背向怀中速带,与此同时呼气,并发击腰拦肘。此时带对方于怀中,彼必本能地速向后回身,在对方回身后仰时,也正是我发肘之时。两股劲合成一顺劲,一快一慢,我以已之快催彼之慢,我蓄劲既足,发劲又刚猛,彼何能不被飞掷而出!这非一般功夫所能做到,非下大功夫不可。这种击法也只是在一惊一闪、一呼一吸、一合一开的瞬间,即能发人丈外。总之该法离不开转身弹抖,步健手快,只不过旋转弹抖圈小而已。这就是拳论中所讲的: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由小圈渐小渐微,这时蓄劲抖弹无形无迹,发击距离短小,精微巧妙。所以,练习太极拳向极小极微,近乎无圈功夫攀登,方为上乘。那时发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无形无迹,使对手飞掷而出如在梦中,不知我如何出手发劲,更无法招架还手。这才算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的上乘功夫。
        赵堡太极拳对肘的要求:
        肘要垂,肘与臂紧密相连,肘不可露尖。赵堡秘传口诀中说:“肘打如同石投井,虽有铁网也难顶。”“面前有肘不见肘,肘落肘窝”。垂肘便于松肩,与松肩互为因果。在技击上肘是十三法之一。赵堡太极拳有迎面肘、穿心肘、搬拦肘等。
        吴氏太极拳对肘的要求:
        肘之地位,在肩与腕之间。承上达下,关系甚巨。锻炼此处,如不得法,则意气不能运之于手。动作焉能活泼自如。故任何姿势,应以垂肘为上。使腰背之力,由肩达肘,由肘而运之于手。至其应用之时,以距离最近为宜,贵乎神速,切忌迟缓。盖恐被敌拨挑也。所用步法,以半步为妙,以免肘部高举,腋下为敌所乘。至其应用之法,有盖肘,献肘,仰肘,拐肘等法。
        武氏太极拳对肘的要求: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孙氏太极拳对肘的要求:
        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论肘法
        肘是上肢的中节,身法为松肩坠肘,肘在屈使,肘接地,外三合是肘与膝合。肘的用法有:阴肘、阳肘、遮阴肘、肘底捶,肘开花,单提肘,双鞭肘、风轮肘、朝天献肘、卧虎肘、云飞肘、研磨肘、山通肘、一膝肘、两膝肘。肘的用法很厉害,可攻可守可化。
        在力学的杠杆作用。肘可以是支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力点。肘是定位点,肘接地是用意和脚圈合,曲池透少海穴来用意,这可以说肘是用作支点如研磨肘。如用肘直接攻击对方,则是用作力点来如风轮转肘。如利用肘间接打击对方,则肘是用作重点如肘开花。肘与膝合如用肘打可以有一膝肘和两膝肘。
        肘在上肢运动中大部分是屈曲状态,不管是化是打都是肘在屈使。肩与肘的关系,松肩坠肘,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说明肩、肘、手的关系在气而不在力,是气的运化过程。肩到肘的气运身不在体内而在体外,是治瘫穴在大臂外走弧形。云门穴也要放出,是直线形以支持大臂外侧的弧形,再结合曲池透少海。这才可以有松肩气到肘的气运身的过程。这才可以使肘有支、重、力三点的灵活转换,也是负阴抱阳的道理。
        附:六通拳肘法:
        肘有前击后击、及左击右击之分。用肘之法、忌高、忌快。大都用左前肘,左足即随之前进。如用右前肘,右足随随之前进。如用左手肘左足非随之后退一步不可。如用右后肘,右足非后退一步不可。所谓肘到足到,不如此则不能尚劲。又肘为短打中最锋利者,宜于敌已近身时用之,方显其长。否则无益而有害。肘法有夺肘、滚肘、倒肘、破肘、鸳鸯肘之别。用法有偷击、突击、抽击、迥击之分。
        肘的用意,如果与对方接触后,意在肘时在体外则形成立圈,意即到对方足跟,自己气由天枢至气冲到冲门穴后,即有发劲。如以命门吸丹田则有拿劲,但注意用意在肘时,对方必需是有弱的表现,否则产生顶劲,可以看出肘劲是与丹田、命门有关,是气的运化,这不同于用肘作为攻击点时的用法,只要与对方接手,对方有走意或弱时,则用气的下沉(至冲门)形成发劲,用命门吸丹田形成拿劲,肘不一定是屈曲,也不一定要找地。在用肘时,手不能有意,手是因气运化而产生发劲,如一用力则产生顶劲,即破坏了意在肘的运化,注意是立圈,向前是发(意在对方足跟),向后是拿(意在对方足跟离地)这是离体的气场和气势的作用,所以使对方产生空的感应,而且是整劲。
        关于肘还有一个问题即是,肘关节是由小臂尺骨的向心端与肱骨形成的关节,而桡骨在肘关节处是相对游离的,这才有小臂(膀)的旋动。这是人类进化后与其它哺乳动物不同。也就因为人类有旋小臂的动作,才使人类有灵活的上肢运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