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境界阐宗(一)——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9-11-08 3080 次查看

        境界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
        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
        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呵成,就是“盘架子”。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人经络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内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脚、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不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根、节、梢,梢打杆头。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