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太极拳之前,我们都要站桩其作用是增强对太极拳的整体认识,使我们进入拳架之后不犯毛病。站桩的要求在于对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呼吸的协调一致以及走劲的完整,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和贯彻行功要领。
站桩的意义: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数对站桩的功法作用缺乏认识,尤其是不明白太极拳理论和功法的人。他们认为练太极拳站桩枯燥无味,又吃苦。一开始练拳便急于练拳架,好像拳架动作就是一切,以为只要有拳架就是懂得太极拳了。有的虽也按功法站桩,但只走过场,不肯认真下功夫。他们视站桩为初级功,视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为中高级功。对站桩只是一个过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方面研究。所以进入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之后,不再回头练站桩了。凡不重视站桩的作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由于缺乏桩功基础。一旦进入走架、推手。上身很容易出现很多不必要的紧张,致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从心,进入散手、发放手之后问题更为突出,处处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太极功法的发挥。如练太极拳者不练站桩就会走很多弯路,结果还得费更多的时间来补练站桩。实践证明,有桩功者与缺乏桩功者相比,他们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的质量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沉着、自然,后者飘浮、别扭,缺乏太极拳的拳味,所以认为站桩是枉费功夫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须知站桩虽与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有形式的不同,但都是太极拳功法的组成部分,它们只有深浅之分,没有止境的,都是练拳者终生的追求。)
太极拳站桩分为无极桩、马步桩、川字桩、踩腿法四种。站桩要站的时间根据练习者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站。
无极桩:
无极桩也就是太极拳的预备式。从外表看,它是极其自然地垂手站立着,两脚左右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相等;膝关节不要用力挺直,要放松微屈,两膝坚实点、韧带、肉、骨只是轻轻相会。对胯部要求尾闾自然中正,整个躯干要自然放松,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弯腰驼背。两肩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放松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坚实点、韧带、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弯曲;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态;手指坚实点、韧带、肉、骨自然分开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坚实点、韧带、肉、骨舒展的状态下略为内凹,整个掌指如贴在一个大圆球上。两臂勿贴身,有分向左右松开的思想,两腋有空虚的感觉。按照以上姿势站定之后,全身的重量应落承在两脚跟和两脚的外圆上,脚掌和趾不要过分的着力,只是轻贴地面即可,如果掌、趾过分着力,定是身体前俯所致,应予纠正,否则影响全身各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松弛。
无极桩是在坚实点、韧带、肉、骨、满体松弛的状态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合力学支点的原理,安定得则像搭积木一样稳置的摆放着,不要过分依赖肉的着意紧张来支持,然后把全身的皮、肉尽量放松,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犹如一件衣服搭在一个安定的衣架上那样。
无极桩的重点部位是躯干。躯干的松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下才能办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势要端正。脊柱,它作为躯干的中轴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个脊柱(颈椎、胸椎、腰椎)由24块零碎而不规则的骨头所组成,动摇性很大,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腰椎韧带调节好后。它和全身的坚实点、韧带、肉、骨,松静稳实、饱满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宽舒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躯干的松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坚实点以代替胸部坚实点,是中华武术运动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术功法使用“内劲(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根本之点。只要有了这个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极拳劲法(心静出来的方法)的真谛了,这时那怕你走架的动作还不熟练,甚至很不像样,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数;反之,如果不会建立腹部坚实点,那么,不管你练拳的动作多么熟练,规范化,优美,也是不及格的。因为这只有太极拳的形,没有太极拳的质,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太极拳,也不可能练出太极拳的功力来。
太极拳不仅把无极桩作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功法来练习,由于它的价值很高,不少人终生锻炼不厌。在此必须指出。要练好无极功夫,不是轻而易得的,需要长期耐心的锻炼,才能获得它的最深效益。
大家知道,技击应用是武术的关键。它集中表现出该拳种的特色、运动原理和行功要领。因此,只会模仿拳架套路而不懂得其技击应用者,可以说不能算是真正懂得武术。从古到今,很多人在推崇太极拳的健身功能的同时,往往对太极拳能否用于技击实战表示怀疑。其实这是门外之见。太极拳不仅可以用之于技击搏斗,而且也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技击术,以及培养技击功夫的方法和程序。
站桩、走架(包括器械)、推手(粘手)和散手(搭手)就是这一程序的重要环节。它们各有其锻炼技击的侧重点,站桩主要是求取全身的松静和完整,走架(包括器械)主要是基本功法和行功原则的熟练,推手(粘手)侧重在培养听劲能力(懂劲)和粘连沾随的技巧,散手(搭手)侧是摸仿技击实战的锻炼。在站桩所炼的松静和完整,要在走架(包括器械)中去完善,走架(包括器械)阶段炼就的基本功法和行功原则,必须通过推手(粘手)才能使之进入技击的应用,而散手(搭手)也只有在推手(粘手)有了一定功夫的基础上进行,才不致于流入其他拳种那样的对打;甚至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发放手(提放术或松放手)也要用推手(粘手)、散手(搭手)的形式去练熟。因此,推手(粘手)、散手(搭手)是太极拳练习技击的最要的形式和必由之路。
历代先辈太极拳大师们都十分重视推手(粘手)、散手(搭手)锻炼,他们对推手(粘手)、散手(搭手)技术精益求精,终生追求不厌,而且在世代相传中还不断地对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教、学、练的需要。但也不免有秘而不传的家规礼法。如今可能只有极少数嫡传者得到和懂得。我国武术相传,普遍有保留一手的陋习,因此而造成失传,还往往是他们认为的精妙之着,实属可惜!
推手(粘手)分类及其练习程序:太极推手(粘手)按其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单式推手(粘手)、四正推手(粘手)、四隅推手(粘手)〔大捋〕及开合推手(粘手)四大类。
单式推手(粘手)是为进入四正推手(粘手)作准备的基础练习,其动作比软简单,每式推手(粘手)所使用的手法只有棚、履、挤、按中的一种或两种〔这种推手(粘手)大部是广为传授的〕。四正推手(粘手)是太极拳的基本推手(粘手)方法,是棚、履、挤、按四种手法综合运用的产物。这四种手法一般用于从正面对敌进攻或防御,在技击中使最多,俗称四正手。四隅推手(粘手)是太极拳推手(粘手)的高级形式,就使用的手法而言,它不仅全面地运用了四正的手法,而且也完整地运用了采、挒、肘、靠四种手法(俗称四隅手)。开合推手就是以开合手法进行的推手形式。所谓开合手法,就是两人互以右手与对方的左手相搭,然后左右两手既分开又合作地作攻防运动。这种推手没有规定的套路动作,是在四正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随意运用的。太极推手按步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定步推手,动步推手与活步推手三大类。定步推手是两人站定一种步型互推,双方只准在原地作弓步、坐腿以推动身体进退,不许挪动脚步。动步推手是遵循一定的步法移动脚步,并结合四正手法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