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练太极拳怎样身上才出功夫(一)——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12-24 3346 次查看

        练太极拳怎样身上才出功夫(王玉生)——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话题从如何练功开始。
        我问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有人练拳三五年就出功夫,有人练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看上去身上仍不出功夫,你认为问题在哪?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马虹先生热情健谈,他认为练功的途径很多,从他个人学拳的经历来看,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明理。拳界前辈常说:“文武之道,理明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学拳先明理,理不明终为茫昧”。太极拳理主要是阴阳辩证法,其核心就是一阴一阳;表现在拳架上就是虚实开合及其转换。具体讲包含这么几个方面:
        阴阳互为依存,是个整体。太极图形象,直观地表明.阴阳共处于一个圆中,合则为太极,分则为阴阳,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台湾有位学者认为“阴阳即太极”。运用到修炼太极拳上,就要懂得动作的整体性,“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有16个部位,包括眼神、手型、手法、手臂、步型,步法,腿的变化、胸背开合.左右臀的翻沉、腰腹(丹田)的变化,呼吸、耳听的方位等等,打拳时都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比如,陈氏拳的“懒扎衣”接“六封四闭”,右手的旋转动作必须靠全身的整劲配合。力点从左脚跟蹬地,经大腿,腰的旋转,力达脊背,再由肩、肘,小臂,手传到掌,指发力。这个过程就像蚕蛹或毛毛虫的蠕动,节节贯穿,“一节动,节节动”,内外相合。明白这个道理,打拳时就不会顾此失彼,不散不懈,时时处处注意一个整劲。
        阴阳对称,以求平衡。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对称的。画太极图时也是在外圆内先画两个内圆作为“鱼头”,其余部分又是两个等分的“鱼身”和“鱼尾”.“鱼头”和“鱼头”对称,“鱼身”和“鱼尾”也是两两相对称。人体力学也讲“力的产生是成对的”,其中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对称之力,可以使运动趋于平衡。
        这个理念用在打拳上,就要做到上下相应,开台相应,虚实相应,“逢上必下”,“欲左先右”,“有刚有柔”,比如“金鸡独立”,左单向前上方托举时,右掌要下按;提左膝时,右胯就要松沉.它是个对应的拉劲,其好处是身体平衡,拳脚稳定,不会别人还没推你,自己就晃悠起来。与人交手时就知道有虚有实,有化有打.有虚无实会浮,有实无虚会僵;有化无打会丢,有打无化会顶。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我们还是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认清此理,打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比如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练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右拳右膝上提时,左手、左腿则要下沉;同一只手臂,手腕上升时,手指、(臂、肘关节则要下沉。这样可以稳定重心,临危不乱。
        我们还可以从虚实转换来看这一变化。比如拳论中说“迈步如猫行”,迈出的前腿是脚后跟先着地,再全脚掌着地、是由虚变实.这个变化犹如“加法”。重心是一点一点“加”进去的。随着重心的前移.后腿由实变虚,就像“减法”,也是一点一点地由实“减”成虚的。两腿重心的转换呈一“加”一“减”之势,这种此消彼长是渐变,才有太极拳神韵的“猫步”。从健身来说,这种重心的渐变可以锻炼支撑腿的耐力,练成金刚不倒之身。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转换重心,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阴阳螺旋,“非圆即弧”。阴阳这一运动特征,在太极图中也有反映,太极图中阴阳鱼之间有条S形曲线.这条曲线形象地勾勒出,宇宙之间阴阳的变化呈螺旋式运动,而不是走直线。这一哲理,也是太极拳的拳理依据。拳界先辈陈鑫说:“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说:“拳者,缠法也。”就连辩证法大师思格斯也认为“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前者讲的是太极拳特有的运动规律,后者讲的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可见拳理与哲理相通。
        理性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用于打拳,也有诸多体现。比如,我们打太极拳时,就要时时注意开合,蓄发“非圆即弧”,肢体运动,不能直来直去。即使躯干和四肢的协调运动,也有个“自转”与“公转”的问题。就是用胸腰的立体旋转,带动四肢的螺旋运动,或是顺缠,或是逆缠,顺逆之间交替成圆.不仅外形成圆气势饱满,“非圆即弧”;就是内功运行,也应“内气鼓蔼,触处成圆”。
        有人说“打拳至少三个圆”.这“三个圆”是什么?
        一个是手脚运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圆;
        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
        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总之八门五步,进也螺旋(如野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鹤亮翅),快也螺旋(如连珠炮),用螺旋运动把阴阳之劲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劲,达到阴阳平衡。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阴阳变化还有其他一些规律,诸如阴阳折叠、阴阳互根、阴阳相互转化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阴阳之变,可以说是拳理的一个源头,它就像一把钥匙,对于学拳者解疑释惑至关重要。听说你对“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说法,有不同见解,你能开诚布公地谈谈吗?”
        马虹说:我对某些拳论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对“用意不用力”这个说法,我认为它有些片面性。从我练陈式拳的实践来看,“用意”是对的,“不用力”是不对的。恩格斯说:“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运动即是力的表现。打太极拳怎能不用力呢?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针对上述说法就曾说过:“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天下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撇开单纯的发力不说,即使是“用意”的意,也是一种力的表现。
        还有人说:“打拳不许用力,但可以用劲。”《辞海》中说力和劲是同义词,劲也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无本质的不同。
        我理解当年前辈所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内涵,应该指是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用直力,不用僵力。而是要用巧力,用小力胜大力。我们常说要“四两拨千斤”,这“四两”之力难道不是力吗?
        马虹先生接着说,还有种说法叫做“重意不重形”、“要意不要形”。对此我也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这说法的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准确。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拳架与内劲的完美统一。太极拳前辈大师都很重视拳架的锻炼,认为人体精气神的运化、锻炼.都应以拳架为依托,可以说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怎能说“重意不重形”呢?陈照奎老师就说过练拳要讲究“姿势美,劲道明,感到好像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他主张拳架动作要有对称美、节奏美、开合美、螺旋美、轻沉美、气势美。技击时,要打出松活弹抖劲的丰富内涵。总之,在重意的前提下,练拳时一招一式也要有个规矩的外形,形神兼备才是我们学拳者的一种追求。
        马虹先生原为一介书生,1948年从华北联大中文系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以后主要从事机关文秘编辑工作,勤奋写作.1963年读了《陈式太极拳》一书后,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2年在“文革”的逆境中抽身从石家庄来到北京,拜陈式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为师,潜心学习陈式太极拳,历经几十年苦练,学有所成。1981年陈照奎拳师逝世后,他遵师嘱,根据当年从师学拳的笔记和个人的体悟,先后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20多个省市和欧、美、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陈式太极拳。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拳界名师。他对拳理阐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在和马虹先生进行拳理对话后,我说:“拳不练不精,理不点不明。搞明白拳理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在一个高起点上进行体用。然而学拳之路并非平坦。我见有人谈拳也能说出一二,但打起拳来,就满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练出功夫就更难了。你看有什么便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马虹先生说.明理可以有个正确的方向练习太极拳.明理之后,还要体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知法”。我说的这个“法”是拳理拳法的“法”,即练拳的要领、规矩和技击方法。比如松活弹抖的要领是:全身放松,再以腰脊、丹田的螺旋劲。带动全身之力、节节贯穿,集中到肢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发射点,在瞬间爆发。便可产生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力。这个蓄发过程.就像拧紧的闹钟发条.开关—启,就会全身颤动,铮铮作响。当然这个过程还要有虚实转换、非圆即弧、稳定重心、“一动无有不动”等要领的相互配合。特别要掌握好瞬间发力的“寸劲”,陈家沟的拳师叫“一格灵”。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