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黏连随”,是太极拳经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技击的核心要领。然其写法、读音和字义,都在不同时期有一些变化,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不便,学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现将笔者的学习体会综述如下,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粘黏连随”的主要出处
“粘黏连随”四字,在太极拳经论中主要有以下几处(暂按一种写法列出):
1.王宗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
2.《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3.《太极拳老谱》之“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4.《太极拳九诀》之《五字经诀》:“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二、“粘黏”二字的不同写法
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对“粘黏”二字有不同写法。几本主要著作的写法如下:
1.《太极拳论》和《打手歌》的写法
李亦畬手抄《王宗岳太极拳论》(郝和本,1881年),是“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手歌》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是“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陈微明《太极拳术》(1925年),是“我顺人背谓之黏”;“黏即是走,走即是黏”。《打手歌》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是“我顺人背谓之黏”;“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手歌》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是“我顺人背谓之黏”。《打手歌》为“黏连贴随不丢顶”。
姚馥春、姜容樵《太极拳讲义》(1930年)之“乾隆抄本太极拳经”,是“人背我顺谓之黏”;“黏即是走,走即是黏”。《打手歌》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徐震《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1937年),是“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手歌》为“沾连黏随不丢顶”。
以上各本,均出版于新中国成立之前。除徐震本《打手歌》有一个“沾”字,其余各本均以“粘”“黏”二字混用。
但在解放以后,除了个别继承传统的单行本还保留了“黏”的写法,在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全书》(1988年,陈、杨、吴、武、孙五式合订本)中,只有《杨式太极拳》有“我顺人背谓之黏”一句,其余均无“黏”字。《打手歌》为“沾连粘随”或“粘连绵随”、“沾连沾随”。
2.《太极拳老谱》的写法
《太极拳老谱》中的“粘黏连随”篇,在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1936年),以及杨振基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孟宪民的《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的手抄本影印件(均为早期抄本)中,标题都是“粘黏连随”。释文都是“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说明早期写法均为“粘黏连随”。
但在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收录的几篇《太极拳老谱》中,没有“黏”字。题为“沾粘连随解”,释文为“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缱绻谓之粘,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这也反映了解放以后的写法变化。其他一些著作也有沾、粘、黏、贴混用的情况。
3.《太极拳九诀》的写法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在吴孟侠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首次全文公布(此前只在吴志青1943年再版的《太极正宗》中载有三首)。其“五字经诀”有“黏粘不离宗”之语(他人引用亦同)。在姜容樵的《太极拳讲义》(1930年)之“二十字诀”(实乃“五字经诀”二十句的首字缩写),亦有“黏”字与“黏粘不离宗”对应。因为“九诀”是杨班侯早期所传,故其“黏”字可视为早期写法。
三、不同时期的音义演变
粘、黏、沾三字,在不同的时期,其字义和读音的规范有所不同。上述不同时期的写法,也与这种演变有关。
《汉语大字典》主要反映了汉字的传统音义。其中对粘、黏、沾三字的注释如下:
粘:(一)zhān(读音nián)粘贴,胶合,也作“黏”。《玉篇•米部》:“粘,与黏同。”(二)nián①具有粘性。如发粘……②姓。
黏:nián①像浆糊、胶水等具有的那种性质的东西附着在两物上,使相连接。《说文•黍部》:“黏,相箸也。”《三苍》:“黏,合也。”陆游《初夏书感》:“油蜂黏落蕊,轻燕接飞虫。”②具有黏性的。如:发黏;黏湿。《古今注•草木》:“稻之黏者为黍。”
沾:(一)zhān①古水名。②充足;充盈。③浸湿;浸润。“霑,通作沾。”④分享;分得。如:沾光。⑤熏陶;感化。⑥接触;沾染;附着上。(二)tiān……(三)diàn……(四)chān……。
由此可见,传统的汉字,“粘”字有“毡”、“年”两种读音。有粘贴、黏性两种含义。“黏”字只有“年”一个读音,但也有“使相连接”(粘贴)和黏性两种含义。此两字往往可以互用。而“沾”字则与黏性无关,主要是“附着”之意。
1955年10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草案》,同年12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在810组异体字中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其中就把“黏”字和“粘”字作为异体字,并以“粘”为正体,将“黏”字淘汰了。太极拳经论的写法,也就有了以“粘”代“黏”的变化(具体操作多为出版社编辑所为)。
但是,“粘”和“黏”虽可互用,在读音和字义上还是有差别的。“粘”有两种读音,“黏”只读“年”音。“粘”字偏重于粘贴之意;“黏”字偏重于黏性之意。以“粘”代“黏”,在读音和字义上可能造成混乱。这对文字的确切表达是不利的。
由于这种原因,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又发布联合通知,将1955年淘汰的15个异体字,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这15个恢复使用的字,就有“黏”字。“黏”和“粘”并存了,分家了。在用法上也做了划分:“粘”只读“毡”(作为姓氏仍保留“年”音),是动词,如粘贴;“黏”仍读“年”,是形容词。如黏性、黏液。“粘”与“沾”的区别:“粘”表示将有黏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沾”只是“因接触而附着”,与黏性无关,如沾光、沾染。这样的划分,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在解除了“粘”和“黏”作为异体字的规范之后,我们又如何分析太极拳经论的读音和写法呢?
四、写法和读音之逻辑推断
显然,由于文字改革将“黏”字的淘汰和恢复,解放后的写法,不能作为讨论依据,应该以传统写法为依据。传统的写法不同,读音和字义应该如何分辨?
首要的问题是:“我顺人背谓之黏”,还是“谓之粘”?“粘”字应怎么读?
我想,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得出初步答案。前辈们有“粘”“黏”两种写法。写法虽然不同,读音和字义应该是相同的。既然“黏”字只读“年”音,“粘”字有“毡、年”二音,且有“黏”的含义。那么,“粘”的写法,必然是作为“黏”的异体字而存在,应读“年”音。如果应读“毡”音,“黏”就成为错别字了,前辈们恐怕不会错的。所以,若按现代规范,确切的写法应该是“谓之黏”,不是“谓之粘”。
《打手歌》中的“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老谱》中的“粘黏连随”,传统写法基本一致(个别“沾”字恐为笔误)。若严格按1955年的规范,“粘黏连随”就应写成“粘粘连随”,这显然成了一笔糊涂账。于是人们以“沾”代“粘”,以“粘”代“黏”,写成“沾粘连随”。这既不符合当时的规范(“沾”“粘”不能互用),又改变了传统字义。所以,“沾粘连随”的写法,实际是文字改革的一个失误带来的怪胎,应以“粘黏连随”为准。
另一个问题是:“粘黏连随”中的“粘”字应怎么读?
显然,这个“粘”字绝非“黏”的异体字,应读“毡”音。因为“粘黏”并列,当有不同含义,读音亦有别;若读“年年连随”,或按“沾粘连随”的写法读为“毡毡连随”,都会混淆其确切含义。读“毡年连随”,也符合当今的读音规范。
以上主要是逻辑推理,从句义和字义的关系上,也可窥测一点读写的端倪。
五、句义与字义的辨析
我们先看看陈微明、许禹生对“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或粘)”的解释。
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用了“黏”字。其解释是:
“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以顺黏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中,用了“粘”字。其解释是:
“走者,化也。柔以承之,变化敌力之方向,不为所制,故曰‘走’。”“粘者,取制敌人之力也。遇敌施刚力时,我惟顺应其势,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围。如以胶着物,故曰‘粘’。”
就其内容而言,以上二人的解释基本一致。
“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我不抵抗而走化,“不为所制”也。
“我顺人背谓之黏(或粘)”,则不仅是走化而不为所制的问题了。“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陈微明)。“我惟顺应其势,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围”(许禹生)。这显然包含了“走化”的效果:“我顺人背”。
仔细品味,这两句话有着微妙的关系。“走”是现象;“黏(或粘)”是本质。“走”是“因”,“黏(或粘)”是“果”。“走”不含“我顺人背”之意。“黏(或粘)”则是“走化”和“我顺人背”的综合描述。
由此可见,这里不论用“谓之黏”或“谓之粘”,都脱离了“黏”和“粘”的一般意义,既不是单纯表述“粘贴”的现象;也不是单纯表述“黏”的性质,而是表述一个“过程”,一种“技法”,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走化而致我顺人背”的技法。这种技法,关键并不在“粘”,而是在“粘”中有“化”。“化”中有“引”,就像一个磁铁一样将对方吸引到我的侧面,使其劲力落空。此种效果,“黏”的性质是其主要表象和决定作用。因此,用“黏”字描述,是比较确切的。作为一种技法,“黏”也有了动词和名词的双重品格。
在古汉语中,常常以形容词作动词或名词用。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老”和“幼”都是形容词。但在此句中,第一个“老、幼”作动词用,是尊敬、爱护之意。第二、三个“老、幼”作名词用,指老人和小孩。“我顺人背谓之黏”的“黏”,正是形容词作动词和名词用的一例。作为一个过程,有动词性质;作为一种技法,也有名词性质。若用“粘”字,则不具备上述技法品格。
此外,“粘”字还表示另外一种技法(见下述),因而此处的用字,非“黏”莫属。
从以上解释也可看出,“走”是我向我的方向走,“黏”也是我将对方向我的方向黏,所以,“走”和“黏”不是相反方向和对立概念,是表里、因果的内涵表述。“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就是从表里、因果上的阴阳属性分析。从表面看,“走”是退,是阴;其结果则是我顺人背,阴中有阳。有人说:“走劲主退,黏劲主进”,这不符合“黏”的实际含义。
综上所述,按照古典拳论的内涵及现行音义规范,我们就可得出如下结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应该统一写为“我顺人背谓之黏”,“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黏”读“年”音。早期有些“粘”的写法是“黏”的异体字。
《打手歌》应该统一写为“粘连黏随不丢顶”。应读“毡连年随”。
《太极拳老谱》之“粘黏连随”,应读“毡年连随”。不能写为“沾粘连随”。
杨班侯传“五字经诀”之“黏粘不离宗”,写法照旧,应读“年毡不离宗”。
六、“粘黏连随”技法刍议
“粘黏连随”,有人称为推手“四功”、推手“四要”。“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但是,如何确切理解“粘黏连随”四种功夫?却非易事。一是因为写法不一,容易混淆;二是因为四字的含义接近,不易区分。实际上,“粘黏连随”四字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法则,要从细节上分析,再从整体上认识。笔者不揣冒昧,兹按该四字的现行音义规范,参考有关论著,试作如下分述。
1.“粘”法要素
粘,如前所述,早期有“毡、年”二音,现在只读“毡”音(作为姓氏仍读“年”音)。其字义,是将有黏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而不脱离。作为太极拳的功法,其直接意义就是要和对方紧密接触,就是太极推手中的“搭手”。这是“知觉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太极拳的“粘”,不是简单的接触,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孟乃昌先生说:“‘粘’的实质就是‘掤劲’。粘着对方,就是开始对对方动态进行侦察和了解,即听劲。粘要贯彻始终,不要用力过大出头,发生顶撞,拒之于‘国门之外’。也不要用力过小,凹扁失去掤劲,使对方乘虚而入,造成自己被动。”(孟乃昌,《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香港,海峰出版社,1993年)这种看法,颇有见地。“掤劲不丢”是太极推手的关键。没有恰当的接触,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听劲”,也谈不上“知觉运动”。
任何“力”,都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粘”(掤劲)的力度是“大小”要素,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其次,在推手运动中,“作用点”在哪里?就是要管住对方什么地方,也有讲究。有个说法,叫“管活不管死”,即要管住对方的活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这样便于掌握对方的动向,也利于反关节控制对方。作用力的“方向”如何选择?一般情况下,要尽量设法给对方一个斜向上的力,使其上重下轻,甚至足跟离地,失去稳定性,即所谓“拔根”。“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粘”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以上是在推手中的运用。在没有搭手的“散手”(散打)对抗中,“粘法”更是技击的核心要领。其典型体现,就是“接劲”。当对方快速打来时,你是硬碰硬,还是在瞬间以恰当的力度和方向引化而“粘”住对方,管住对方,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根本区别。高手接劲,其缓急轻重、粘黏提放、折叠吞吐,俱在一霎那之间。不但能避免两败俱伤,而且能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跌出。
郑曼青先生说:“太极拳之所以过人者,无他,惟有一接劲而已。”(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台湾时中拳社发行)这种功夫,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才能获得。
2.“黏”法奥秘
黏,如前所述,只读“年”音。作为太极拳技法,具有动词和名词双重性质,是要在“走化”中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缱绻(qiǎn quǎn),牢结而纠缠萦绕之意。就是要在纠缠萦绕中吸引对方,让你跟我走,争取我的主动权。它比“粘”法要进一个层次,其典型表现就是太极拳的“捋法”。
对于敌方的“刚力”,我保持一定的掤劲而“走化”,并在走化过程中,同时在横向上给对方施加一个分力,这就叫“引”。“引”的结果,使对方的来劲偏离我的重心,即所谓“引进落空”。对方劲力失控,我处于主动态势,就是“我顺人背”。这个过程,就是太极拳的“捋法”或“捋劲”,亦即“黏法”。“黏法”是一种“蓄劲”。若对方不能变化,我则借对方来劲和我的捋劲之合力将其发出。对方来劲越大,摔得越远。若对方回收,我即顺势向前发劲。这个道理,练推手者人人皆知。然而练得纯熟,亦属不易。
那么,是否只有在对方施以“刚力”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黏”法呢?杨澄甫先师曾用“黏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话,描述太极高手的技法。对方不施“刚力”,怎么能“黏之即来”?此中奥妙,就知之甚少了。
细观太极拳经论,我们可以找到“黏法”的一些奥秘。
《太极拳九诀》之“五字经诀”,有“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之语。其中的“搓磨试其功”“挤他虚实现”,都是用“粘法”给对方一个试探之力,引诱对方在反抗中发出“刚力”(实为拙力)。我随之以“黏法”制敌。
李亦畬《撒放秘诀》亦有“擎起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之语。“擎起彼劲借彼力”,也是用“粘法”擎起对方来劲。然后以“黏法”借力制敌。
有的拳师说,发劲要三步走:先发虚劲,再引进落空,然后发实劲。这里的“虚劲”,就是试探、引诱对方反抗之力,实乃“黏法”奥秘之实践体会。
当然,引诱对方反抗之力,是在双方功力有差别的情况下才能成功。若对方劲力虚灵,则应谨慎。“遇虚当守,得实即发”。
笔者还看到另外一些“黏法”实例。在甲方蓄劲而未进的情况下,乙方施以“捋劲”,甲方一个沉劲,乙方就好像爬绳一样被甲方黏了过去。更有趣的是,一个向前推的假动作,对方就会本能地反抗,从而被黏了过来。粘黏之奥妙,实乃无穷无尽。
3.“连”法真谛
连,字义明确:“连接、连续”是也。“连”的反义词是“断”。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之“相连不断”一条中,对“连”字作了精辟的论述: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一个“连”字,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根本区别之一。
作为太极拳的技法,要“连”什么?怎么“连”?
显然,“连”包含肢体相连,更重要的是劲法连续。要随时按照对方的动态变换劲法,使自己的劲与对方的劲接续连贯起来。“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舍己”是“连”的根据,要在“听劲”的基础上“因敌变化示神奇”。
拳论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以意连之,以形连之,以劲连之。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在“舍己”中,最终求得“由己”。
连法之妙,还有“隐、微”二字,即“见隐、显微”。《太极字字解》有云:“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此中真谛,只能靠“心知”了。
4.“随”法双解
随,字义明显:“跟随、合随”是也。对己,“上下相随”;对人,“随屈就伸”。
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术十要》之“上下相随”一条说: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即要在动态情况下,随时调整身形,使自己始终处于“身灵劲整”的状态。其内涵,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一身备五弓等等,俱在其中。此乃对己而言。
对敌,“彼走此应”谓之“随”。“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屈、伸、急、缓,都是“随”,是“应”。在自己“身灵劲整”的状态下“彼走此应”,最终的目的和效果,就是将对方打出,这显然是“随”和“应”不言而喻的内涵。
综上所述,愚以为,从细节上分析,“粘”侧重于在“听劲”“掤劲”基础上的化引;“黏”侧重于在“留恋缱绻”中达到“我顺人背”;“连”侧重于“舍己无离”的劲法变换;“随”侧重于“彼走此应”的防守反击。从整体上认识,“粘黏连随”则是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综合描述,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具体诠释。也概括了太极推手、散手的所有要领。故曰:“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