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知道什么是“心气”。
中医称“心气”是心的生理功能。《元典章·吏部六·儒吏》:“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神情恍惚。”梁斌《播火记》二十:“他微微觉得心头酸痛,因为心气的低沉,脉搏有异常的跳动。
由此可见:“心气”是指人在正常呼吸的情况下,随着心脏推动全身血液流动的一种呼吸,也指人体的正常的气体交换下的一种生理自然机能。
什么是太极拳练习中的“心气下降”
“心气下降”式太极拳运动中的一种独特的呼吸方式。他要求习练者要松腰沉胯、松肩沉肘、虚心实腹、横膈膜下降,最后达到周身的放松、气沉丹田。
通过这种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增强肺活量。在太极拳运动中,一般采用的呼吸方式是口呼鼻吸。呼吸时,要求舌尖轻抵上牙龈,也就是接通任督二脉,这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在运动中,结合动作的开合收放,进行相应的呼吸配合,这样可以增强运动效果,比如: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等等。但是,不要过分地注意呼吸,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如果过分地注意呼吸,反而会影响你动作的演练,影响动作力量的体现,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心气上浮、头晕、难受的现象。
如何做到在练太极拳时“心气下降”
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要掌握太极拳的呼吸运行规律,如上述提到的“起吸落呼,合吸开呼”,就是,动作开始为吸,结束为呼,顺缠合的时候吸,逆缠开的时候呼,定势时让气血自然下降到丹田,“心气下降”。这时候,要松肩沉肘,丹田自然微微凸起,命门微微后突,尾闾微微内涵,立身中正。如;起始、懒扎衣、单鞭、白鹅亮翅等等动作。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是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完美统一。拳论中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说法,就是说打太极拳,如果过分地强调呼吸,则会造成气滞、动作僵硬,也就是心气上浮,横气添胸,耸肩、憋气,久而久之,有害健康。
同时,打拳时要“意到、气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和肢体动作;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功实践,慢慢体会;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比如陈式太极拳,它是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发力时是呼气,而不是憋气发力;
尤其是在初学阶段,更应该先自然呼吸,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按自己平时的习惯,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到一定阶段,经过老师的指导,拳架规范,全身协调,劲力顺达,外形饱满,内劲充盈,可以尝试逆式呼吸,但不可强求,可以先从个别动作或者部分动作开始,逐渐深入。
结论,不论是哪一种呼吸方式,都要求气沉丹田。在外形上要松腰沉胯,松肩沉肘,随后,虚心实腹,横膈膜下降,最后达到周身的放松和高度的协调,心气上浮的现象自然而然消失,功夫自然而然的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