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盘稳,中盘灵,上盘活。人体分上中下三节(上节:手、肘、肩;中节:头、胸、腰;下节:足、膝、胯),行拳时要下盘稳,中盘灵,上盘活。
下盘稳:意想百会穴和会阴穴为一条直线,上下呼应,命门穴以上往上领,命门穴以下往下沉;意想涌泉穴,两脚如树植地生根,两胯撑开,长强穴微微上提,小腹微内收,意想人体像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与任何一腿重叠,裆成拱形。意想肩井穴,气沉丹田。这时的外形立身中正,胯松,裆圆,沉肩坠肘,这就是典型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中盘灵:就是以腰为轴,活似车轮,带动肢体运动。就像开门一样,不是门扇自身运动,而是门轴的转动。松腰的小窍门是小腹肚脐(神阀穴)微微后收,与之相对的腰脊命门处虚虚后拉,主要是意念的收和拉。
上盘活:就是上肢跟着腰走,似风摆杨柳。任何手上的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肩、沉肘和松腕,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臂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像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流到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气贯四梢,这时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即气由脊发,腰摧肩,肩摧肘,肘摧手,用整劲去完成。这里肩、肘、腕顺序的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胀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腕和胸的中间有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体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两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面八方同时胀大。这时就产生了一个膨松劲,和前述的松沉劲结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的由内势造外形的整劲。
二、行拳时,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式,式与式的过渡动作才是最重要的。前一式的结束即后一式的开始,在结束与开始之间腰和胯都要微微松沉,腰下塌则气下沉,承上启下,但外形不能留痕迹。
三、行拳时,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称(对拉劲),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想臀部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想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面八方膨胀。
四、气息配合拳式。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合吸开呼,退吸进呼,虚吸实呼。
五、太极拳的松紧转换。要以攻防之变而变,离开攻防之变的松紧变化则无拳学中的实际意义。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太极推手中的松的窍门是往右转,想右肘尖(即小海穴),松左胯,(环跳穴)反之往左转,想左肘尖,松右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