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从“不丢不顶”谈起,放松和放弃需要智慧,需要不断的修炼!——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1-07-02 2328 次查看

        太极拳大师和别人交手时候,只要对方一接触大师的手,就彻底被控制,发力进攻,要么如同打到棉花上,软软的,所有的凶猛之力都被化解在软软的抵抗中,找不到着力点,要么就是被挑到别的方向,反而自己失去重心,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撤退就会发现退也退不了,跑也跑不掉了,跟着大师东倒西歪,这就奇怪了,怎么跑不掉呢,这里面存在一番哲理值得探讨。
        “不顶”的含义就是如果对方发力,大师并不和来力相抗,而是顺着来力划弧,让对方之力走切线,也就是力量从大师的身体某一个点擦出去,你即使有气拔山河之力,也会走空,因为大师的力不和对方之力正面相顶,而是从该力方向侧向拨转,当然这个拨转最高效的是垂直该力的方向,显然这个方向就是该力和大师身体接触点的切线法方向。
        如果来力不太凶猛,或者末端行程有限,大师并不拨转来力,而是接触对方身体,自己身体如同皮球一样回收,将来力接着,步步后退,延长来力的距离,将冲击动量消除掉,或者储藏在自己的皮肉之中。因而对方有打到棉花上的感觉。如果将储藏之力发出去,那么对方就是自己打自己了,如同一个人击打皮球,打的越用力,自己被弹回来的力伤害的越大。
        “不丢”的含义就是对方撤退不得,欲罢不能。这个很有意思,怎么逃跑也逃不掉,大师并不用手抓,只是贴住,却能如同磁铁石一样紧紧吸住对方。个中原因就是当对方后退时候,大师身体立刻能够感知到,太极阴阳,并迸发出力量,对方肌肉在瞬间的击打之下本能发力抵抗,对方一发力抵抗,大师立刻“不顶”就将对方牵回来了,如此反复如同磁石一样吸住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中。
        显然,无论是将来力的拨转还是消耗,必须做到对来力的感知,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听劲”,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谓的“知彼”。那么如何做到能够听劲,进而做到“不顶”对方之力,这就要身心彻底的放松。神经的放松恬然,才能高效的感知,所谓的一尘不染,毫无私心杂念,对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够感知和判断。身体的放松就是将身体修炼成鞭子,弹簧,全身体的松软,没有任何一处用强,这就是太极拳所谓的虚灵顶颈,如同一个绳子将头发拴住吊起来一样,其他所有的肢体都自然下垂,没有一处用力,完全的松弛状态。
        这种松弛是本能的松,对任何外界的刺激都能够自然放松。这样身体如同鞭子和弹簧一样,太极拳,击打它的时候,它可以迅速的弯曲储藏击打的力量,也可以切向化解来力,更可以感知对方的撤退并迅速反弹回击对方。当发力击打的时候,由于身体如同鞭子,将发自脚下之力在躯干毫无消耗传导和增强最终集中到四肢任何一点,如同鞭稍一样有力的抽打对方。
        大师的“不丢”在于对方在大师的击打之下,身体本能的“顶”,也就是用力,一用力就会不大师借用,因而不丢的原因不在大师,而在对方不能够放松。如果彻底放松,不发力,那么大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不丢”
        大师的“不丢不顶”前提就是对方的紧,不放松,如果彻底的放松,大师就无能为力了。所谓大师就是善于放松,彻底放松,敏于放松的人。道家所谓“呆若木鸡”,“大智若愚”含义就体现在这个彻底的放松上,如果用一个木头做成人让大师“不丢不顶”,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因为木人没有欲望,彻底的放松,既不去进攻,也不抵抗,因而大师无法借力,而用橡皮做成人,虽然橡皮人不主动进攻,但是橡皮人还是有欲望的,因为如果受到击打,它还是要反抗的,道家说呆若木鸡而不能说呆若橡皮鸡。
        我们现实生活之中,所谓“无欲则刚”也是这个意思。街头骗人钱财的骗子最害怕不爱发意外之财的人,官员最怕不愿意当官的人,将军最怕不愿意当将军的人,连拿破仑都说,不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其实这句话反映了拿破仑对无欲无求士兵的忌惮和恐惧,政府最怕不爱荣誉和虚名的人。只要民众不放松,不放弃,那么就可以因利势导,为我所用。
        太极拳的放松就是无欲无求吗,绝对不是,太极拳的放松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和进攻,太极拳在松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始终存在,那就是清醒地感知能力,太极拳的身体放松目的是为了无损耗的传导和增强来自脚下之力,是放松后的集中,是放弃肢体的零碎本能之力,寻求全身之力的和谐有序。
        那么现实生活的放松和无欲也是要没有进取精神吗,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吗,那也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放弃和无欲指的是对小恩小惠和小利的放弃,对一时的逞强好能的放弃,为了个人最终目标,克服自己本能欲望和短视以及各种诱惑,修养自己心性,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放松和放弃需要智慧,需要修炼。什么值得个人放松和放弃而全身心的追求呢,那就是博爱和追求真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