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二)——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1-09-03 2553 次查看

        【雅翁精论】(1)太极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特点是静中之动,虽动尤静。动,所以活气血,静,所以养脑力。动静结合,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每一动,其身势、腰腿、气息、神识,无不配合恰当。其运用不尚拙力而用技巧,以柔克刚,逆来顺受,故可以变化自如,此皆由于沾、粘、绵、随,不丢不顶,故可以随心所欲。功至极深,能使对方来力荡空,如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
        【评赏】此乃太极拳总纲。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效用、练功方法、攻防技巧,乃至最高境界,皆叙述完备。太极拳之特点,雅翁高度概括为“动、静”二字,若真正悟出动静之关系者,即入太极拳之门也。静藏动,动存静,动静互根。老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静即是动,动亦是静,和谐了这似乎矛盾的对立概念,即入道也。
        【雅翁精论】(2)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假如练时动作散漫,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以后,其意气则自然可以达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果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评赏】何为丹田?中国曾经是最大右派的章乃器先生在他著的《科学的内功拳》一书里,专门把一般人视为神秘的“丹田”作了说明。“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关于丹田的位置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在两目之间,其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他认为,“其实所谓丹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他并认为,“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本人愚鲁,至今也未理解何为气沉丹田。窃以为先把小腹自然松垂,不要无意的凸,也不要有意的收,为好。至于气是否沉到丹田,暂不考虑为妥。
        【雅翁精论】(3)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在练功之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
        【评赏】四肢各节,如绳相系,则转动自如。若四肢有断开的感觉更妙,但要做到能断能接,能停能随,方如绳相系。
        “腰脊之力牵动两臂”,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身体变动的源动力是腰脊;二是牵动的“牵”字用得极为准确,要用心体会;三是牵动的是两臂,不是肩,还要补充一点,还要牵动腿脚。所以有“非四肢之自动也”。四肢自动是练拳大忌,切记切记。后条明确提出了“腰脊率领,牵动四肢”,也是对上条的补充。
        “神走、气化、腰领、意去”太极拳就是这样动的!注意:没有用“力”哟。
        【雅翁精论】(4)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时,如何有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评赏】这些是原则要求,非此即不是纯正的太极拳。但练拳时最好不要想得过多,把这些要求当作检验标准,偶尔用这些标准检查一下自己的拳架和推手就行了,不要太着意。
        在这里雅翁提出要区分内功拳与外功拳的问题,内功拳是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出手没有主观的定见,而外功拳是“多着”“多法”的名劲,即讲求招术技巧的更功拳了。
        【雅翁精论】(5)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评赏】这四句原是道家内丹修炼的功夫境界,雅翁将此移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所以其艺必独标新于武林也。练体以固精,即是练架子的功夫。在筋肉方面,使其增强弹力。在关节方面,使其增强活动。在骨骼方面。使其坚实,精髓充满。练精以化气  练精以化气,即是行功养气之功夫,使其饱满之精髓,化成充实之中气。练气以化神  即是养气藏神之功夫。在练得气足精满之后,再朝夕锻炼下去,即会发现神明的灵智。有了这种灵智,无论用之于任何事务,都可以达到适当之处,不独是打拳推手而已。练神以还虚  即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养虚灵之功夫。在练出了神明灵智之后,又将它藏于内心骨骼之中,含而不露,从表面看来,似乎什么也没有,然而在实际上,它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无所不为的,无所不然的。如以绢裹明珠,光泽内藏,能普照一切。
        【雅翁精论】(6)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而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而开合,并须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评赏]呼吸方面,不必过多注意,至于与动作相配合的开合鼓荡,须要“久而久之”才能“自然而顺随”,不可免力为之。
        【雅翁精论】(7)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虽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着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
        [评赏]“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在竞赛套路的太极拳中却是优秀标准,雅翁斥之为“不合生理”,习那类太极拳者,可深思。
        特别要注意“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雅翁要求必须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雄伟的气势,而且要含藏不露,不要摆在外面。这是切中时弊的,可能许多太极拳家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软和柔动”是因为肢体放松而成的。但当“松”成了太极拳的特色和普遍追求的密诀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已经走错路了。雅翁此处为何把“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这句话提出来呢?因为松只是太极拳的手段和结果,决不是目的。单纯求松恰恰得不到真松,这是相当一批太极拳爱好者走入的最大误区。难道太极拳不需要松吗?非也,太极拳的松的境界是无限的,但是,它不是为了松而松的,太极拳更为重要的是稳静,只有稳静才能“均匀”、才能“沉着”、才能“雄伟”又“含藏”。
        【雅翁精论】(8)练刚劲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的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
        [评赏]此条把太极拳练法之秘诀已经说透。但是,前四步功夫可以说是递进功夫,一步比一步高级。但雅翁并非要求练拳者必须要经过这几个阶段,而是要求直接追求“练虚无”最上层的功夫。老子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虚无乃太极拳之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照此方向努力,由上下相随——轻灵绵软——虚无所有,循阶而进,“以达通玄通妙”的最上乘功夫。窃以为练太极拳始,即应以练虚无为目标,,不必退而求其次也。
        上下相随(初步练法)、轻灵绵软(中乘功夫)、虚无所有(最后的研究)、通玄通妙(从心所欲),是四个阶段目标。
        具体练法雅翁说的也很简单,胯必中正,腰脊领动,四肢不自动,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做到这几点,就可以说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了。
        【雅翁精论】(9)太极拳的功夫,要细细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进去,悟不进去,就找不到太极拳的味道。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评赏]“精微奥妙”道出太极拳的高难度,拳论有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决非危言耸听。太极拳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动,不是靠“操练”而成,需要用心去“悟”,就是要多用思想,多用智慧。在练拳过程只有在“稳静”中才有可能多用思想,所以稳静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方法。只有稳静,才能品味,才能蓄神养气,只有稳静,才能做到周身一家,才会有充实的内劲,惊人的气势。
        【雅翁精论】(10)练太极拳神气内敛,收藏入骨,虚灵之气布满全身。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者如百无所有,重者似泰山立崩,此言其虚灵之妙用也。但虚灵必先从实在处做起,轻快也必在沉稳上着手。功夫日久,始能得到真正的轻快虚灵。若初学讲轻快,必致一身零乱不整。若初学讲虚灵,必致流于漂浮,毫无作用。
        太极拳是无为无不为之功夫,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万不可专于一手一势之作用,否则必挂一漏万。盖大道一以贯之,得其一而万事毕。
        [评赏]雅翁把太极拳最上乘功夫“练虚无”的效果展现出来了,“出手虚妙无比,包罗万象”,也就是“要轻有轻,要重有重”。轻重这一对矛盾雅翁把它融为一体,成为一枚分币的两面,既能区分,又不能分割。所以,轻灵有实处,轻快有沉稳。否则即“零乱漂浮,毫无作用”。非功夫日久,不能悟也。
        “一手一式之作用”即外家功夫,其病在挂一漏万,若只注意一手一式,则丢弃其余,无整体也。
        太极“大道一以贯之”的一,指要用“无为无不为”的理论来贯通太极拳的全部和始终。“得其一而万事毕”的一,即贯通太极大道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理念,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懂得并实践这一个理念,就“万物皆备于我了”。东方思维即是整体思维,全局观念。另解“一”,即整体之一致,也通。
        【雅翁精论】(11)上有虚灵之神,中有腰脊之劲,下有丹田之气,三者合一,内外一体,动作无不适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若专想沉气必为气滞,如专想提神必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练,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练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份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
        【评赏】清刘熙载曰:“学书通于学仙,练神最上,练气次之,练形又次之。”虽谈书法,但学书与修道,其理一贯。练太极拳者,若同时习练中国书法,不仅有文武互补之益,兼得异曲同工之妙,不亦乐乎。
        如何修炼,雅翁强调,神也好,意也好,体也好,既有主次之分,更要“不可在局部上找,由自然中求之”。
        “专想提神”则必为神拘,“专想沉气”则必为气滞,太极拳最忌“专想”,一有专想,则挂一漏万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大道自然之功!”切记。
        【雅翁精论】(12)练太极功夫者,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徒劳而无功。
        吾们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在练太极拳是时,应当本着这个道理练。要用内劲,不用外劲;要用暗劲,不用明劲;要用松软沉重之弹劲,不用刚硬之僵劲。
        太极拳之不用力,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要有意识的沉着,精神的贯注,气势的鼓荡。
        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的区别就在于此。
        练功其主要者,是在于蓄气养神上下功夫。心存静养,形如半睡,从表面上看来,象是无聊,然而却内藏无限的动机,精微细奥,普照全身。
        有虚灵之气势,有腰腿之轻妙,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有动作之冷快。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评赏】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雅翁最担忧的歧途就是外功拳思想方法对太极拳的引诱。急功近利者,必犯此条,争强好胜者,必犯此条。
        雅翁对内外功还专门作了区别比较,外功拳的特点是: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神意内敛;那么太极拳的功夫是怎样的呢: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神意内敛。因此,太极拳是意识沉着、精神贯注、气势鼓荡。
        特别注意,雅翁把刚柔相济列为外功拳哟。
        “决不是懈懈怠怠”,把“松”作为追求的目标者应认真体会。
        心存静养,则精神必不外露,不存“专想”,则能普照全身。蓄气养神,自藏无限动机,稳静安舒,中和之气必备。太极拳内功之精微细奥,尽在此也。能如是,则腰腿轻妙、神气充实、气派庄严、动作冷快,防身御侮,延年益寿。
        这就是纯正的太极拳。
        【雅翁精论】(13)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的去相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了吗。
        【评赏】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害了多少太极拳家哟。雅翁这才把刚柔相济说明白了。一般而言,凡追求刚柔相济者,往往仅得其世俗之刚,即雅翁所最为担忧的掺杂外功拳的思想,得此刚,离太极拳道远矣。
        老氏抱雌守弱,决无刚柔相济之说。并谓上善若水,水为至柔,随遇成形,常处下而为王。其刚则表现为洪水滔天,巨浪海啸,皆水之柔质未变而势已至刚也,非水凝结为冰之刚,即液体之柔变固体之刚也。
        【雅翁精论】(14)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来,定得下来。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拳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练时稳静安舒,以养虚灵之气。用时冷弹脆快,以吐丹田之劲。多多体会虚灵之气势,苟无虚灵之气势,对方来手情形无从知晓,动时必胡顶乱撞,不成太极功夫矣。
        放松软以长虚灵之气,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庄严自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练功夫最重要的规则。
        【评赏】“稳静”是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拳学思想,是“虚灵”功夫的基础,太极拳的最上乘功夫“练神以还虚”就是从稳静中获得的。
        稳静可简单理解为“身稳心静”。但习拳者一定要明白“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讲“静”、佛家讲“净”、儒家讲“敬”。三个同音字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兴趣者可研究。道家讲静,是指一念不起。太极拳的“静”是与“动”相对应的拳论有云:“静中触动动犹静”。太极拳以静为主,静是基础。雅翁曾说:“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能悟到此,入道也。
        雅翁提出的“稳静”, 这是他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流派的独特练习方法。只有以静为本的指导思想来练拳,才能避免挂一漏万而普照全身,推手时才能逆来顺受而舍己从人。所以练静是太极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稳则是静的形体基础,形体不稳身心岂能静。
        俗语也曾有“稳定压倒一切”的提法,这就是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不要自作聪明另辟蹊径。
        在求稳静时,还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松大软”时,其后还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谓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势肢体在静的状态下,要“随意”“运”到符合动作姿势的要求,如果身势四肢没到规定的位置,那就是“随便”了。
        二是有的为了求身体的稳定,刻意沉压,使脚下如钉在地上一样,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纯正的太极拳功夫了。
        三是有人把“心静”理解为什么也不想,头脑茫然一片空白,这是死寂无象,也违背了太极拳无比灵机的要求。
        四是“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雅翁语)
        从网上曾经收录过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论“静”,余甚为欣赏,转录于下:
        “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之时,神舒体静,若得体静二字的真实含义,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静,心为身之主宰,一般学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静界之境,恐怕还相当遥远!练拳时都欲求静而不能静,应该说动是因,静应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可是实际上,练拳者盘架子时多不能达到真的“静”,顶多不过是硬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因为思想意识净不下来,就是再练拳十年,二十年之久,离静的境界也还相当遥远。练拳中所说的“神舒体静”,是要求练拳做到体静,不是要求心静,只是将体静作为练拳的目的来追求的。恐怕都将体静误作是心静了。有说首先注意心静,说静是练拳的基本要点,可又都不是拳谱上“神舒体静”的真正含义。体静是指练拳套路动作中形体的静象,与“心静”是两码子事。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请君认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对静的解释,主要不过是全神贯注,专心练拳。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与静字的含义无关,实际的不静与拳谱上的静字发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静乃是身处于混乱之极之境而不动心,诚为自然本质之静。功态是意识之静,有心入静也属动心。执著于法,心被法转,真念不平,何静之有?”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