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领会王培生先生合力为零的平衡思想——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3-03-24 511 次查看

        王培生先生毕生致力于太极拳事业,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将我国传统的易经学,气功学,中医学以及现代力学,运动学等多种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合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王培生先生仙逝已经三周年了,但先生的武德合武学光芒永在。本文仅仅谈一下我们对先生合力为零平衡思想的领会,好比是在先生的拳论汪洋中拾捡一只小小的贝壳,以此表达我们对先生的缅怀合崇敬之情。
        一.“合力为零”是王培生先生平衡机理的核心思想
        身体平衡对于太极拳至关重要,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各有见地,而王培生先生将其精辟地概括为四个字:“合力为零”。
        王培生先生在教授太极拳时,多次阐述过“合力为零”的平衡理论,例如在论述“四正推手规矩和太极拳与力学的关系”时,先生说:“太极拳推手也好,盘架子也好,在整个推手技击运动过程中,老保持自身的合力为零,就是平衡。”还说:“老保持你的气是圆的,实际都是一种合力,求自己的合力为零。身体的四面八方都是平衡的,没有一点顶撞、障碍、牵涉,哪方面都是灵活的。又如王培生先生在论及“太极拳推手中的静力学现象”时说:“一个刚体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在平面共点力系中,应该是诸力之和等于零,如不为零,物体必定按照合力作用线方向产生运动。
        王培生先生合力为零的平衡思想,一语中的揭示出人体平衡的核心机理,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是王培生先生对中华武学的贡献之一。
        二、我们对“合力为零“平衡机理的领会
        王培生先生的合力为零平衡思想,可以用人体力学来解释。
        我们在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骨骼肌运动都是在与重力对抗,因此我们先来介绍三个与重力有关的概念:人体重心,人体重力线和人体支撑面。
        人体重心:人体是头,躯干,四肢等多肢段的组合体,每个肢段分别有自己的重心,称为“肢段重心”,各肢段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称为“人体重心”。人体重心的位置随着肢段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在两肩下垂,并步站立时,人体重心位于丹田处。
        人体重心线:人体重心对地面的垂直投影线称为“人体重力线”
        人体支撑面:指维持身体平衡时作为身体底座的面,它是以支承足为中心的一个椭圆域。支撑面大,可产生恢复力矩,身体就稳定;支撑面小,体重容易产生破坏力矩,身体就易倾斜。人体支撑面的大小与支撑脚的位置有关(双脚步幅大且横向距离宽时,椭圆域增大;单脚支撑身体时椭圆域最小),同时还与地面的摩擦系数成正比,在冰面上容易摔倒便与人体支撑面缩小有关。
        人体平衡的条件是人体重力线落在支撑面区域内,支撑面越大,重心越低,人体重力线落点越接近支撑面的中心,则身体的稳定度就越大。
        由于人体各方面受力(自身重力或外力)均作用在人体重心上,在力学上将这些力称为“共点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0ΣF分=0。一个力系为平衡力系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力系中各力的据量和为零,即该力系的主矩为零;其二是力系中各力对某点力矩的矩量和为零,即该力系对某点的主矩为零。
        人在中正站立,两臂位置对称时,人体的重力线贯穿身体中心轴,其下端落在支撑面的中心。此时人体处于对称状态,各肢段的重力作用在身体重力线上的合力及合力矩为零,人体平衡稳定。
        人在运动时,各个肢段产生位移使肢段重心也随之移动,当它们作用在身体重力线上的合力或合力矩不再为零时,人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倾斜。此时人体必需通过调整肢体的位置,使它们作用在重力线上的合力为零,从而恢复或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
        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打破原来自由身肢段形成的对称平衡。此时维持身体平衡有两个办法:一是自身产生一个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与之抗衡,但这在太极拳中易犯“双重”的错误;二是以自身的重力线为轴,粘住对方,用小力划圆去改变外力的方向,引进落空,使对方攻击不到自己的重力线,从而维持自身的平衡。王培生大师说:“太极拳的空洞是怎样形成的?是通过切向力和法向力两个力合成的,切向是走一个循环旋转的,实际就是个切面。你平着向前进了,再进就空下去了,直力来了以后,反抗力没有了,而是往左右两翼弧形迂回前进了。这种力是圆的和直的,有种弹性力,有两种力组成,存于空。‘空’是什么?是全身的真正合力等于零。”
        领会了王培生先生的合力为零的原理之后,重读古今经典拳论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名言。“立如平准”将人体比做一架天平,脊椎好像是天平的中柱,尾闾如同中柱上的指针,自身力与所受外力好比天平的秤盘。欲使天平平衡,两侧秤盘的重量必须相等,作用在中柱上的合力为零;欲使人体平衡身体各方受力必须对称,作用在人体重力线上的合力为零。“活似车轮”将人体重力线比做车轴,四肢运动轨迹即为车轮,从而实现身体的零合平衡。
        《太极拳论》中还有“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之说。“杳”与“虚”同义,“重”与“实”同义,打拳时,我们身体同侧的上下肢应当是一实一虚,如果同时为实就会形成“一头沉”,身体会因破坏了合力为零的平衡条件而发生倾斜。
        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说:“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这句话揭示了太极拳运动的对称立法。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形成对称运动。抽招换式强调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发力时,要求前发后撑,上掤下采,肢体成反方向对拔对拉,处处以身体的重力线为中心轴对称。这样就符合了合力为零的平衡思想。
        陈鑫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肩与左胯亦然。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外三合的力学根据也是合力为零的平衡原理。外三合要求身体两侧上下肢的根节,中节,稍节左右交叉相合,这样就能够使各肢段的中心以身体重力线为轴对称起来,从而达到合力为零的平衡状态。外三合是太极拳身法的基本要领,打拳时要求一侧肢体动而另一侧肢体必须同步运动与之对称相合,时时,处处维持着身体的零合平衡状态,这便是陈鑫所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的道理所在。
        三、王培生先生零合平衡状态原理的应用
        1、盘架子时运用王培生先生的零合平衡原理
        盘架子时的平衡要点是:运动中保持各肢段重力作用在身体重力线上的合力为零。譬如我们上步时,一定要注意抽胯根,以此保持合力为零的平衡状态,使迈出腿能够自由伸缩,做到“上步如猫行”;又如我们在做单腿支撑的平衡动作时,一定要使身体重力线贯穿支撑腿,蹬(分)脚时后手必须同步伸展,以维持零合平衡状态。王培生大师为此有着不同凡响的认识。
        王培生先生说:“怎么为‘合’?怎么为‘零’?实际就是保持你的立身中正安舒,那个重心点实际就是小脑跟支撑点老保持垂直,你若动左脚,你不用左脚,你把右手一伸,一想手脚就动。你把肘一沉腰就起,肩一松胯就动。你把手一伸你看那脚就出,一收它又还回来了,很稳。
        上述话语包含了三个拳法要领:(1)立身中正安舒;(2)小脑跟支撑点始终保持垂直;(3)神意不同位。
        (1)立身中正安舒
        培生先生说:“‘正’就是不偏不倚,不要左右歪斜。“由于人体结构是以脊柱为轴心左右对称的,立身中正就能够使人体重力线上的合力为零。怎么做才能立身中正呢?大师进一步说:”今天讲的细致具体一些,使大家能够掌握它,就是眼神平视前方,‘中’就做到了。眼睛一平视前方,里头的阴维阳维就维持平衡了。“大师还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说:”顶头悬就像个定盘星“王培生大师的这些话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
        自从人类直立行走以来,人体便处于典型的不稳定平衡状态。Re人体保持平衡的能力来自哪里?原来,在人的颅骨内有一个很小而结构复杂的内耳,主宰人体平衡是靠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半规管前的两个囊状物来实现的。半规管是互相垂直的三维管道,而两个囊状物是位置传感器,专门用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定盘星”的作用。当他们感知到头部在三维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时,半规管就将这些变化信息传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据此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回原位或建立起新的平衡。当人们患有内耳疾病时,人体就会因位置传感器失灵而步履蹒跚,站立不稳。所以,当我们的身体平衡状态不好时,通过虚领顶劲和两眼平视,可使两耳半规管对称平衡,“定盘星”不偏不倚,指导身体复归平衡。
        (2)小脑跟支撑点老保持垂直
        “小脑跟支撑点老保持垂直”就是要始终保持好自己身体的重力线,这句话的关键在一个“老”字,它是掌握随遇平衡的要领。对此,王培生先生进一步解释说:“随遇平衡的掌握还是刚才说的,小脑是掌握平衡的,就是小脑跟支撑点保持垂直,就是跟支撑体重的那条腿保持垂线,成一条铅垂线,这就稳了,稳了就是随遇平衡。”“小脑跟支撑点老保持垂直”就是要连续,动态的保持自身重力线上的合力为零。
        (3)神意不同位
        “神意不同位”是王培生先生对中华武学的重要贡献。“神意不同位”的拳理也是王培生先生合力为零的平衡思想的应用。
        在长期的站立生活和运动中,人类已经形成了自然地身体平衡意识。例如,当我们感觉到身体向某侧倾斜失衡时,往往会不加思索的伸展反侧肢体;又如我们平时走路,不用想腿前迈时一定是同侧手臂向后挥。可见,人类的这种自然平衡意识也是基于合力为零的原理。
        倘若我们主动地去利用人的这种自然的平衡意识,岂不就能够更加协调,轻松地打拳了吗?比如我们欲伸左脚,不是去想左脚,而是反向伸出右手,右手伸展增大了身体右侧的力矩,破坏了原来的零合平衡状态,为了维持平衡,我们就会自然地将左脚伸出,从而达到新的零合平衡状态。
        王培生先生在教授他创编的三十七式太极拳时,招招式式都蕴含着“神意不同位”的绝妙拳理。譬如“起式”时左脚要横开,王培生大师讲:“开步不想脚,想右手小指往右脚后跟外侧10公分的地方触地,眼神冲远处看,这左脚自动开才行。”又如在分脚,蹬脚,踢脚时,大师讲:“太极拳腿法有七种,叫七脚,有左右分脚,转身蹬脚,披身踢脚等,主要都在手上操作,如分脚是想指尖,想指尖就绷脚,这叫‘右重则右杳,左重则左虚’。在平衡动作中如果想前手就不稳,就晃蹬右脚时要想左手才稳。蹬脚时想掌根,你看这脚跟自然就蹬出了。用脚尖点脚的时候叫‘踢胸点肋’,这时要想指尖伸。”
        太极拳最难做到的就是个“松”字,倘若我们能够遵照王培生先生“神意不同位”的拳理,做到“动哪不想哪,打哪不想哪”,身体岂有不放松之理?
        2、合力为零平衡原理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推手时,由于身体受不断变化的外力的作用,其平衡控制要比盘架子时的情况复杂得多。王培生大师“合力为零”的平衡理论不仅同样适用于推手,还是“以逸待劳”的取胜法宝。
        武禹襄在《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心为令,气为旗,要为。”意思是说:“大脑是三军司令部,内气是旗牌官(传令兵),腰脊是中军大旗。”这里所说的中军大旗,即为贯穿腰脊的人体重力线。军旗倒则三军亡,技击时,要时刻守护好自己的重力线而去攻击和破坏对方的重力线。王培生大师讲:“在整个推手技击运动过程中,老保持自身的合力为零。”如何保持自身的合力为零?大师进一步说:“中正掌握的是垂直,就是小脑跟支撑脚成垂直,你这个中轴有了,就能做到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重心,你老起个轴的作用,以轴贯轮,作为一个轴心去支配对方。这点很重要,把这掌握以后,你推手就进步一大块。”人体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用力原则是:“利用杠杆原理,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用最小量的肌力作功。”可见王培生大师将人体力学的原理运用得得心应手。
        “双重则滞,偏沉则随。”太极拳注重沉稳与轻灵的统一,特别是在推手和技击时,更讲究灵活多变的随遇平衡。拳架低时重心低、支撑面大,身体的稳度固然增大,但拳架过低时身体的转换就难以灵活。对此,王培生大师有一个绝妙而风趣的比喻:“太极拳技击,推手的锻炼,能得到球的随遇平衡的机理,就会处于永无失败的妙境。比如有再大的桩步(劲)也不如深埋的混凝土电线杆子,而电线杆子有被撞到的,谁也没有听说过球被人踢了一个筋斗。”
        球体有两个特点:一是球体的重心位于球心处(当球体质量均匀分布时),一是球体与地面的接触点只有一个。球体的重力线永恒是球心与地面接触点间的连线,球体重心的高度恒定且重力线上的合力恒为零,所以无论让球怎么滚动也破坏不了球体的平衡,—这就是典型的随遇平衡。
        人生两脚,怎样才能做到像球体那样的随遇平衡?关键在于“双重则滞,偏沉则随”,即虚实互换,虚实互根。各派太极拳无不强调虚实分明,避免双重。在陈氏,杨氏太极拳中,两脚的虚实程度多为三七开,而吴氏太极拳的虚实更加分明,要求实腿基本上支撑全身,按张耀忠老师的话说,是“解放四分之三”,由于身体只有一个接地点,便能象球体那样灵活转换。因此,王培生先生说:“太极拳就是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力学原理,拿自己当轴心,拿对手当轮。利用对方,指挥对方,以逸待劳。随时保持自己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即随遇平衡,做到重心既不升高又不降低,宛如不倒翁,恰似皮球;同时时刻窥视和侦察对方的重心是否受到阻碍,精神是否集中,找到对方的弱点,破坏对方的重心的平衡。”
        王培生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精深博大的太极拳理论宝库,值得我们毕生去挖掘。领悟合受益。以上是我们对王培生先生零合平衡理论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一定很多,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