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中那些“势”——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12-30 588 次查看

        太极拳中的动作、招法等均以“势”命名,如拳势等,人们也常讲“以势取胜”。到底何为“势”?词典的解释为“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势”。由此可见,“势”是一个广义范畴。文中将太极拳中的“势”归纳为三种,即气势、形势和虚势,并讨论了“势”的四字用法,即“知、造、借、避”。
        气势
        气势是一种由精神因素构成的“势”,《孙子兵法•军争》中讲“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气势对内是一种相互鼓励的巨大力量,对敌则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另外,孙子曾多次对“势”进行过形象的描绘,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彍弩”“勇怯,势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李靖在《唐李问对》中说:“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风,谓之气势;关山狭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役饥渴,前营未舍,后军半济,谓之因势。故用兵任势,如峻坂走丸,用力至微,而成功甚博也。”李靖正确地指出,高昂的士气、良好的地理环境、及时抓住战机,即使“用力”很小,也可以获得大的成功。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高级功夫,讲求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以形生力。只有内外相合、气力相合,才能表现出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如陈式太极拳中的“掩手肱捶”“金刚捣碓”“裹鞭炮”等发劲动作,皆是以内气带动外形,从而形成令敌胆寒的气势,而绝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单摆浮搁。另外,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有神,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练拳时不能像木偶一样,要做到形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气势同时又是一种心理作用,与敌交锋时,内心充满坚毅、刚强,不能见强敌而害怕,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招式,随机应变对付敌人。所以,习拳者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气势”。
        形势
        这里的“形”,指的是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势”就是要充分利用外界环境的有利因素。《孙子兵法》中讲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地理优势。《九地》中讲:“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可见,除了地势,还要学会用人,而且善用人。地势则是指空间位置不同所带来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典型的地势之利。人势则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所谓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便是如此。
        无论学习太极拳还是与敌交战,都要学会利用“形势”。初学太极拳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书籍、视频等硬件设施,同时也要善子向前辈和老师学习。由于太极拳博大精深,其动作和招法千变万化,如果没有师傅“领进门”,很难真正学懂和学好太极拳。在太极拳技击中,除了讲求技法以外,还要善于利用环境,如天气、地形、敌人的弱点等来击败敌人,正所谓“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打败共同的敌人”。
        虚势
        “虚势”就是利用计谋,积我之势,破敌之势。孙子将“诡”和“诈”看作用兵的原则性手段;“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魏占武把势看作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有利于“以佐其外”的力所构成的一种合动力统一体,用公式表示为:
        F=1=F1xF2xF3x……>F1+F2+F3+……
        F是合动力,即“势”;F1、F2、F3是与“计”相关的不同要素所具有的力;1是诸要素力的优化组合、乘积统一体,势的能量来源于这个统一体,它大于各个要素单独发挥作用的能量。
        在太极拳中,“避实击虚”就是一种“虚势”。《用武要言》中讲:“虚而实击,实而虚之,避实击虚。”《拳经拳法备要》说:“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击空处。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同时,太极拳中的动作都是虚实兼备,处处有虚实,则可诱敌击我之虚,待敌露出破绽之后,我趁势迅速地击敌之虚,做到“后发而先至”。如陈式太极拳中的“倒卷肱”就是采用败中取胜之法,当敌来势凶猛时,我以后退化解其来力,同时退中有进,化中有打。“金刚捣碓”式中的“三盘并取”之法也是一种“虚势”,用左、右手和右脚同时击其上、中、下三盘,令敌防不胜防。在技击中,只有将各种“虚势”相结合,随机应变,便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1.知“势”
        《孙子兵法》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以,知势既要知己之势,又要知敌之势。同时,知“势”关键就是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和速度,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势险”与“节短”。《用武要言》中说:“捶自心发,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李亦畲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平日行功走架时,要练好知己功夫,对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技击时,用我之强击敌之弱,同时避免敌击我之弱。与人推手时,学会知人功夫,当与敌一搭手,便可知其劲欲何往,一抬腿便知其欲击何处,从而抓住时机,待其一动便可击其弱处,一击得手。
        2.造“势”
        造势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优势。“势”贵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的动力和能量。造势的初级阶段就是不断加强太极拳架、推手功夫和器械的练习,加强自己的基本功,提高对招武的熟练运用,并从拳理上下功夫,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就是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以将不同的招式结合使用,即拳论中的“挨着何处击何处,何处挨着何处击”。“势”贵在“化”,化被动为主动,化敌之锋芒,化打结合,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太极拳的各种技击招法可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巧”,充分利用人体力学、物理、兵法等知识,来破解敌人的招式。
        3.借“势”
        借势,又称因势或是顺势,就是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以便让自身之力与外部条件更好地结合起来,呈现出更好的状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这是荀子在《劝学》中对于借助外力和外部条件的精彩论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善于借势,就可以事半功倍、直上青云!太极拳中要善于借“气势”、“形势”和“虚势”。如太极拳中的“借力打力”就是借用敌人的“气势”还击彼身。太极拳技击中要求不丢不顶,“来,则顺势捋;去,则顺势发”,同时还要善于向大地借力,把大地作为力量源泉,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五个脚趾抓地,将大地之力传给脚,正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肩臂,形于手指”。对方的力量作用到我的身上时,我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最终将其力量反作用于对手身上。
        4.避“势”
        避势是当自己处于弱势时,善于规避敌人的汹汹来势,以减少自己损失或保护自己。避势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被动措施,以规避敌人的直接攻击或者特殊变化带来的不可控损失等。避势并不是胆小怕事的表现,而是善于保护自己的明智之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作战方针就是如此——“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避势是为了更好地造势,发挥更大的威力。太极拳技击中“化”就是避势的表现,太极拳不讲求蛮力的硬拼,而是要化解敌人的来势,再通过化打结合击败对手。
        太极拳中的“势”兼有外形之势和内在“气势”,同时融合外界“形势”及各种“虚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有势者需用势,无势者需造势,无力造势者需借势,势弱者需要避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