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无力之中有真力——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02-05 3552 次查看

        本有为「真」,「幻有」为「假」、为「无」。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生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我们所感觉到的都是「有」,这「有」不是不存在,但这「有」,对人的主体而言,是「幻有」,是指自动的本能反应,不由我的主体自主,主而不主,故幻。在这不自主的环境下,「无明」为「因」,「无明之行」所作的业为「果」,「因」、「果」不断循环,无有止息。要脱离此循环,必须去除于我而言不实的假象,彻入我原本的主体,即本真。佛家用「色」、用「空」来辩证,是思考的相遣手段:这不是、那又不是,到底是甚么?非语言所能形容,唯有直接彻入去悟证。这不是说物理上有一个叫「有」的东西,又有一个叫物理上称为「无」的东西。更不是「无苹果」之中有一个东西叫「真苹果」,而是去除外在假象,真的本体自动呈现。

        要明白「无苹果之中有苹果」,必须立体思考。我们看到一个苹果,若我们祗重苹果的物理性质,难知苹果的本质,更不会晓得苹果的存在有何价值,即不知苹果的「本真」。这「苹果的本质与存在价值」,又的确存在于苹果里面,没有实实在在的苹果,「苹果的本质与价值」没有意义。一定要超越苹果的实体,才能体会苹果的「本真」。「无苹果」是「有苹果」层次的超越,二者不是平面关系,如果把「无苹果」与「有苹果」,放在同一层次作平面思考,花时间再多也无所得。科学实证是平面的,平面的思考「无苹果之中有真苹果」,这是一句不合语法逻辑的戏论。朱熹说「格物致知」,是致「生命价值之知」,即「超越物之知」。王阳明把「格物」与「致知」放在同一层面思考,格竹子格了七天,格出病来也无所得。到后来被贬贵州龙场驿,在绝顶困难之中,自问「圣人在我的处境当如何?」,终悟「生命价值之知」,即我本自具「良知」之真的呈现,所以他称「致知」为「致良知」,强调直接彻入「自我的本真」。这是上接南宋陆九渊承传孟子开创的「简易功夫」。朱熹与陆九渊鹅湖论学,陆九渊的「简易功夫终久大」,是用来凸显朱熹「格物功夫」的枝离。其实朱熹为学,紧握核心,「得其圜中不枝离」。两大儒在鹅湖讨论三天三夜,未能说服对方。陆猛利而朱笃实,陆九渊的「简易」是顿悟,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渐悟,二者进路虽然不同,但追寻领悟「生命价值之知」,即求「生的本真」之知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顿悟是由量变而引起质的突变,其实也是由渐进而来的突破,其来有自,世上那有「简易」这回事。

        太极拳不在外求,而在去除自小从学习得来的「用力」习惯,回复我们本有的体重能量而发挥之。「用力」虽「有」而「假」,「不用力」才能得体重能量之「真」,故能「无力打有力」。「无力」不是「没有」,而是地心吸力的作用,体重本具的「自然而有」,这体重「不用力」也常有,所以「无力」并非「无」,「无力」也一样「有」,祗是这「有」非「力」而已。用立体思考,太极拳真的能「无力打有力」,比其它的「用力」功夫优胜。以这意义来说,说太极拳「无力之中有真力」,并无不可!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